許多疼痛問題的患者有痛風或疑似痛風的沉積性疾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我的經驗中,疼痛患者同時患有痛風或疑似痛風的沉積性疾病的情形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因為媒體上很少這類的討論,所以當我對患者指出這個可能性之後大多表示難以置信。
沉積性疾病發生疼痛的位置,除了大家常見的腳拇指外,腳跟、腳踝、腳底、腳背、膝、肩、手肘、手腕、手指也不少;其中,腳踝與膝蓋的案例很容易發生在運動後,而被當作運動傷害治療,但是症狀一直反覆而療效不好。
痛風與偽痛風常見部位。(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提供)
血液內的尿酸與焦糖磷酸鈣都可以在血管與組織沉積產生疼痛,所以急慢性關節骨骼腫或痛,需要先排除免疫與沉積的因素。
不幸的是靠檢驗診斷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為血液尿酸的高低往往與疼痛並不相符,也就是痛風與尿酸高低不成正比,痛風者不見得尿酸高,而尿酸高的人不見得有痛風。
此外,焦糖磷酸鈣沉積也可以產生各種疼痛,而且也沒有可靠的血液或影像檢查可以確診,只有病情嚴重到產生結晶,並在關節液抽出液中顯像出來,否則只能保持高度懷疑。
根據歐美醫學研究,成人中有4至7%有焦糖磷酸鈣疾病,而且年紀越大比率越高;據估計,65到75歲約15%、75到84歲約36%、84歲以上約50%,雖然大部分患者無症狀,但是可以推測在疼痛的族群中應該有相當高的比率。
膝關節出現沉積性疾病時容易被誤認為是退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根據研究,其中發生在膝關節的比率約5成,所以可想而知可能是這類的因素使得許多高齡膝痛患者被誤為退化,而無法從各種熱門的關節治療(常見物理治療、施打玻尿酸、注射血漿血小板等)得到紓解。
由於沉積性疾病的輕症,幾乎無法以醫學儀器檢查確診,我認為比較實用的方式是診斷性藥物治療與飲食控制,如果短期口服秋水仙素與飲食控制可以有效減緩疼痛,那麼應該就是這個問題了。
臨床上,我觀察到許多患者即使尿酸指數在5以下,經過短期口服秋水仙素與飲食控制,也可以有效緩解疼痛。可見尿酸或焦糖磷酸鈣沉積產生的疼痛,實際案例應該比統計數字高很多。
絕大多數人以為尿酸不高就不是痛風這是偏見,因為痛風與偽痛風都可以是低尿酸值,所以,尿酸檢查與痛風可以是兩碼子事。因此,我遇到任何慢性痛的問題,都一定把尿酸與焦糖磷酸鈣沉積列入考慮之一。
在我的經驗中,常見與痛風相關的食物依次是竹筍、菇、雞湯、鮮味精、肉湯、火鍋、肉類與海產,偶爾會遇到為了更年期而攝取過量黃豆類的案例。
詳細的高嘌呤食材資料可以參閱各種媒體上關於痛風的資料。
注:尿酸檢查是空腹抽血檢驗尿酸(Uric acid,UA)濃度,正常參考值男性3至7mg/dl、女性2.5至6.5mg/dl;如果男性在7mg/dl以上,女性6mg/dl以上就算高尿酸血症。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這樣解痛,才是聖經!!:所有疼痛,該整的是神經》,作者:梁恆彰、楊翠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