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5月27日訊】很多人在問,為什麼央行要印越來越多的錢?他們不知道這會造成通貨膨脹麼?
造成通貨膨脹,然後他們又裝模作樣地提高利率,緊縮貨幣,顯得自己特別努力控制通脹,這麼麻煩和折騰,那當初為什麼還要多印那麼多錢?
今天,我們就專門來談談這個問題。
1971年,人類的貨幣脫離了黃金這個錨。從那時起到今天,在超過50年的時間裏,人類經濟一直都是以純粹的信用貨幣來計價的,而當代主要國家的經濟,都是典型的信貸驅動型經濟,信貸和融資的額度,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經濟的鏡面。
不僅如此,在信貸驅動的信用經濟體系中,每一元錢,從出生那一刻,就帶著債務。而為了維持整個經濟體的順利運轉,一個社會上,廣義的錢的數量,永遠是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個,我們可以用大家都熟悉的房地產來說明。
一般人買房的時候,是需要貸款的,商業銀行在給你批准這個貸款之後,他就會用這個貸款,向央行申請「再貸款」,於是一筆新的錢,就被「印」出來了。這一筆新錢,從出生那一刻起,商業銀行要給央行支付再貸款的利息,而你也要給商業銀行的貸款支付利息……
擴展到整個社會上,每一筆「新錢」,都是這麼印出來的,這就是信貸驅動經濟的本質。
當這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需要支付利息的時候,整個社會上的錢的總量,那是絕對不能減少的,否則,就有無數的人、企業乃至金融機構破產倒閉和清算,整個經濟也就直接玩兒完了。
更進一步,不僅不能減少,甚至增長慢了也不行,一個經濟體中的廣義貨幣增長率,至少也要與這個社會大多數終端利息支付人所支付的利率接近,絕對不能遠低於這個數,否則,就和廣義貨幣不增長的結果一樣,整個社會會出現普遍的破產和倒閉,經濟陷入蕭條。
說明:「終端利息」是筆者臨時「發明」的詞兒,意思是最終支付利息的人和機構,如個人房貸、個人消費貸、企業生產貸款等,但商業銀行支付給央行的再貸款利息,支付給存款人的利息,就不是終端利息。從宏觀的社會部門來看,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支付的利息是終端利息,金融部門則是金融中介。
以筆者個人所掌握的全球主要經濟體超長期的貨幣數據來看,可以肯定地說,在最近超過半個世紀裡,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廣義貨幣增長率出現負值,哪怕是低於政策利率(央行基準利率)的增長率,其出現的時段也都非常短。
在這種信貸驅動型的信用經濟體系之下:涉及民生的消費品價格,可以上漲,也可以下跌;不怎麼涉及民生,但是事關社會整體信貸擴張的資產價格,只可以大幅度上漲,但絕對不能大幅度下跌。特別是,那些承擔著大多數個人、大多數企業信貸基礎的資產,都必須是只能漲而不能跌。如中國的房價,在過去15年間,可以上漲10倍,但絕對不能跌30%或更多,否則整個信貸經濟的基礎就完蛋了。
如果這些資產,一旦開始持續地跌,讓許多人和企業,瀕臨破產的境地,那意味著整個經濟距離崩潰不遠了,在這種時候,非得猛藥才能救回來。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國在一年之內,就需要印出來超過過去200年總印鈔量的錢,才能挽救回來;到2020年的疫情危機,美國乾脆在1個月之內,就印出來了超過2008年之前200年總印鈔量2倍的錢。
這樣一來,你說這個社會上的錢,怎麼不會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信貸驅動型經濟,還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債務佔比越高,經濟增長速度就越低。
為啥會是這樣呢?
這是因為,要想使經濟和財富實現真實增長,必須保證信貸的增長是個人和企業的真實需求,也就是說,這種借貸不是有意或者無意的騙局,而是能夠正常償還的債務。
把這種個人和企業的真實借貸需求,拓展到整個社會上,就是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債務。當這個債務額度,相比於企業和個人收入,變得越來越高的時候,就會產生明顯的金融抑制,因為大家的債務都高企,除非去當騙子,否則很難再大幅度增加更多債務……
當個人和企業無法大幅度增加自身債務,也就意味著,真實的信貸增長速度會明顯變緩。而前面說過,整個社會的真實信貸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當真實有效的信貸開始放緩,經濟增長速度將不得不放緩。
這不是什麼預測,也不需要什麼高深的知識,就是信貸驅動型經濟的內在邏輯。
更進一步來說,1971年之前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體系,為什麼變成了現在的信用貨幣?
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受到黃金約束的貨幣體系,不能滿足美國政府想要印鈔的需要,所以才會被尼克松政府放棄。
為什麼採用信用貨幣體系?
簡單說,本來就是為了方便政府,為了「點紙成金」的無限權力慾望!採用信用貨幣,政府就可以與央行隨意勾兌,從而實現「我的地盤我做主,想印多少印多少」的偉大目標,在每一輪信貸擴張中,在絕大部分人都搞不明白的金錢流動上,不知不覺中,名正言順地,給那些與政府和央行關係最密切的利益群體(如大型商業銀行、國有企業等),分到更多、更大的蛋糕份額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要問——為什麼央行要印越來越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