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決犯人 古代為何選「秋後問斬」?(組圖)


元朝關漢卿的《竇娥冤》
元朝關漢卿的《竇娥冤》。(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古代處決犯人時一般都是「秋後問斬」,甚至還要趕在「午時三刻」行刑,現代人對此大為不解:古人為甚麼會有「秋冬行刑」的規矩?甚至非要選在「午時三刻」呢?背後大有玄機。

為甚麼要在「秋後問斬」?

最早關於秋天行刑文章應該是出於《禮記.月令》篇,內容是:「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這裡主要強調的是秋天屬於萬物凋零,天氣由極熱開始轉涼,屬於極陽後的陰陽交匯,因此「行戮」也就是行刑最為合適,

「秋後問斬」起源於漢朝,那時候規定秋冬行刑,除了那些謀逆大罪會立即斬首之外,一般的死刑都會在秋季霜降之後執行。這其中的意義就是順應天意,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秋冬則是萬物凋零的季節,讓死刑犯隨著落葉一起「魂歸九天」,為了能夠更好的承順天意,處決犯人也要遵循這個規律。

「秋後問斬」除了這些順應天時,應天道,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意義之外,還有就是考慮到農民的生活問題,因為在一年四季中,農民是在秋冬季最不繁忙,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圍觀,也不會影響到農耕的問題。

在進入隋唐以後,重案大案是需要經過中央複審的,死罪更是嚴格按照流程執行,到了明清兩代,又引入了秋審、朝審。同時又把這些死刑案劃分為四類,緩決、可矜、情實、留養承祖。除了情實類案件在皇帝勾決死刑後必須執行外,其他幾類情況在沒有特殊情況均可以免除死刑。

犯人 秋後問斬 午時三刻
古代死刑都在秋季舉行,叫「秋後問斬」。(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為甚麼在「午時三刻」行刑?

古代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正午時分,太陽最強盛的時候,此時的天氣是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間,午時就是中午的十一點到一點之間,那麼午時三刻就是11點44分左右。

將斬首時間選在「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1時45分,有兩種說法。

首先,據史書記載,午時三刻,太陽正處在正中央,此時地上的影子是最短的,同時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期,陽氣可以壓制和驅散陰氣,為了不讓死刑犯的鬼魂作祟,所以要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死刑犯很早就被送抵刑場,期間一點東西都不能吃,且到了那之後還要長跪不起,如此苛刻的條件,犯人多半疲憊不堪,加之正午的陽光較為刺眼,致使犯人神智不清,即便被砍頭也沒有多少知覺,自然也沒太多力氣反抗,因此選在此時行刑的成功率很高,也可減輕犯人痛苦。



責任編輯:陳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