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長廊中的京劇劇照壁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我在寫《吳棠和他的一個故事》一文中說到了一個地名。就是淮安府清河,現在的位置在河北省的東南部,隸屬於邢臺市,該縣以京杭大運河與山東省夏津縣為界。這次我要說的故事,也是與清河縣有關。
在清河縣有一個三官莊,在村外一個土崗上,建有秋胡廟。當地人傳說,秋胡幼年喪父,其母種桑養蠶,供養秋胡讀書,娶妻不久被徵兵,一去20載,其妻侍奉婆婆。當地有錢人糾纏,她不從…。在《清河縣誌》清朝同治年間寫的該縣文史記載,「傳說秋胡妻投蔡河而死」。
看過京劇《桑園會》的人都知道,京劇《桑園會》是馬連良、楊寶森等老一輩京劇藝術家都演過的傳統戲,戲中的秋胡妻沒有死啊,不是以夫妻團圓結尾的嗎?要解開這個疑問,還得尋根溯(su)源從歷史上找答案。
關於秋胡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劉向寫的《列女傳》,裡面有一個《魯秋潔婦》故事。故事說秋胡是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到陳國做官五年,回家時在桑園秋胡戲妻,其妻責備他道:「子束髮修身,辭親任仕,五年乃還,當所悅馳驃揚塵疾至。今也乃悅路傍婦人,下子之裝,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淡是污行也,污行不義。夫事親不孝,則君不忠,處家不義,則治官不理孝義並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見,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投河。秋胡妻這一大段批評話,用現在白話講的意思是,你離家五年沒回來,既然有機會回來,就應該快馬加鞭回家,你卻在路邊調戲婦女,還不惜用金子引誘,你這樣不孝不義之人,必然也不忠,做官也不是好官。我不願意看到你這樣的人,你另娶別人吧,我也不改嫁,說罷便投河自盡。
到了西晉,葛洪著有《西京雜記》,他記載的故事講,秋胡娶妻三個月後,秋胡到外面做官,三年後回家,路遇其妻採桑,戲妻,而其妻沒有認出他是秋胡,於是其妻受辱,投沂水而亡。
西晉有個文學家叫傅玄,他有首五言詩《秋胡行》,這首詩先是敘述秋胡妻勤勞貞潔,然後鞭撻秋胡在桑園的輕薄行為,從正面歌頌了秋胡妻的高貴品質,在結尾作者感嘆道:「引身赴長流,果哉潔婦腸,彼夫既不淑,此婦亦太剛」。
到了元朝,劇作家石君寶,他編有雜居劇本《魯大夫秋胡戲妻》,這裡的「魯」是指魯國,「大夫」是做官的職稱。劇中增加了秋胡的父母兩個戲劇角色,並且給秋胡妻取名為羅梅英。劇情中增加了其父母貪財,曾逼迫羅梅英改嫁,還加了土豪搶親情節。劇本把秋胡夫妻離別時間改為10年。石君寶在他的劇本中塑造的羅梅英,是一個不貪圖富貴,能吃苦耐勞,貞潔孝順、機智勇敢的勞動婦女形象。石君寶的劇本把故事結尾,變成了夫妻和好。這就為後來改編成京劇喜劇劇本《桑園會》奠定了基礎。
明朝馮夢龍的《情史類略》中,在秋胡條目,記載「秋胡,魯國人,其娶投沂水而死」。這是馮夢龍的讀書筆記。到了清朝,宋祖昱有《蔡河》一詩,曰「陌上相逢怨已深,蔡河終古碧沉沉,黃金未許通君意,白水翻起見女心」。這也是後人根據民間傳說,寫的抒情詩。
在清朝,不僅京劇,而且許多地方戲,如徽劇、楚劇、越劇、滇劇、河北梆子、秦腔、豫劇等都有根據古代傳說和《魯大夫秋胡戲妻》改編的《桑園會》。京劇《桑園會》早在清宮演京劇時,宮內升平署就有演出劇本。
京劇《桑園會》的故事情節是:春秋戰國時,魯國仕人秋胡,婚後不久,被徵兵役,離家一去二十載,後官至光祿大夫,因思念老母和妻子,告假回家鄉,路過桑園,見一婦女採桑葉,認出此為其妻,為測她是否貞潔,戲之,並贈金試探,其妻羅敷沒有認出是自己離別多年的丈夫,怒斥秋胡,歸家,秋胡已先到,經秋胡母說出真相,秋胡向妻悔過,夫妻終於歡喜團圓。
京劇《桑園會》,是一齣生旦唱功戲,馬連良、尚小雲、楊寶森、李世濟等都演過此戲,梅蘭芳初登戲臺時也唱過。我喜歡馬連良和李世濟演的這齣戲。全戲均為西皮唱腔。慢板、二六、原板、搖板、西皮流水、快板俱全,而以流水和快板為主。這齣戲充分體現了馬派唱腔的飄然逸志,流轉如意的特點。
註解
文中關於秋胡妻投河身亡,古代傳說有蔡河、沂水、大運河等不同的河。其實蔡河和沂水是不同的水系,流經的地域也不同。蔡河在今山東省境內,源於嘉祥縣狼山屯,流經濟寧流入南陽湖。南陽湖是古代京杭大運河流域的一個湖泊。而沂水發源於山東省沂蒙山地區的沂源縣,向南流經臨沂市,再向南流入江蘇省,入宿遷附近的駱馬湖後,轉向東,流入黃海。因為古代黃河入海口,在宋朝時曾經奪道淮河流域,在江蘇入海,大運河也經過疏流變遷,也許古時蔡河流經過清河境內,因此筆者分析認為清河縣誌記載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