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名鼎鼎的才子紀曉嵐(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朝大名鼎鼎的才子紀曉嵐(1724年─1805年),名昀,諡號文達,其人才思敏捷,學問淵博,是乾隆皇帝年間著名的大學士,曾經擔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昀在遭逢妻子去世後,碰上乾隆詢問他是否有悼念亡妻的佳作,他遂朗誦了《蘭亭序》中的一節,但紀曉嵐特意改了一個字,把序文改成了祭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紀曉嵐72歲這年,他的嫡妻馬月芳去世。說起這位馬氏出身於東光望族,其父是馬永圖。馬永圖官至內閣中書,與紀曉嵐的父親紀容舒同朝為官,兩人私交甚好。紀曉嵐是才子,馬月芳是名門才女,這兩家仕宦之家絕對是門當戶對的良好範例。幸運的是,紀曉嵐與馬月芳在婚後,可謂情投意合,一生相濡以沫。
正因為紀昀與妻子馬月芳相處融洽,所以乾隆想知道紀曉嵐如何撰寫給愛妻的祭文,乾隆認為,這鐵定是千古難得的佳作。
當乾隆派侍衛前往致祭,紀曉嵐入朝謝恩之時,乾隆問他:「你在海內享有文豪之美譽,且你們伉儷二人素來篤誠。你為愛妻寫的悼亡之作,必多是佳作。」
紀曉嵐回覆說:「臣已經老了,既衰老又有病,文字也頗為萎靡不振,不足以登上作者之堂。然而,六十多年結髮之情,鼓盆之悲痛,又怎會停止!臣只不過抄襲古人舊文罷了。」紀曉嵐話一落,即朗誦了《蘭亭序》中的一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蹟,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紀曉嵐朗誦的那一節,大致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俯仰之間很快就度過了一生。有的人與友人在屋室內,面對面地暢談胸中的抱負;有的人則寄情於山水,不受任何約束地生活。雖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性格或安靜或躁動也不同。當他們對所得到的東西,一時感到快意釋然,怡然自得時,渾然不知老死之期就要到來。
對於得到或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感情隨之而變化,感慨也隨之產生。過去喜歡的東西,轉眼間就已成為陳年舊跡,尚且不能不引起心中的感慨,況且壽命長短全憑造化而定,最終都將消逝。古人說:「死亡也是大事。」怎能不引發人的悲痛呢?!
然而,紀曉嵐朗誦時,只改動一字,也就是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夫」改成「孺」,就成了「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古代稱大夫的妻子為「孺人」。而紀曉嵐只改了一個字,就將序文改成了祭文,讀來卻也一點都不違和,令人再次折服其文采。
乾隆聽聞後,說道:「王羲之的《蘭亭序》,你將『夫人』的『夫』字讀作『孺』字,便是一段哭妻祭文。你真是擅長抄改。」
就這樣,紀曉嵐妙借《蘭亭序》之頌,表達對愛妻的禱頌之意,滿足了乾隆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