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上海靜安區(圖片來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5月17日訊】1
剛才,上海的新增病例數已經降到了三位數,顯然還將繼續降下去。
昨天領導在發布會上說,「5月16日起推動復工復商」,大概半小時後,就有外地的朋友「祝賀」我,說你看,終於可以安排上班了。新聞裡頭,上海的商店裡都有不少人了。
我就有點哭笑不得。
一直到下午,另一位朋友在朋友圈裡的抱怨,倒頗符合我的心聲:
「5月16日起」的這個「起」,其實和雜貨店裡「本店全場三折起」的「起」差不多——當然,有這個「起」總比沒有好一些。
昨天晚上在視頻號裡直播連麥,作為首批復工的工業類企業,老朋友土豆談了談自己的復工經歷,為了讓外地的朋友明白,我們就直接聊了幾個關鍵點:
比如,大家可能聽不懂什麼「工作區域閉環管理」,那我們就用大白話說:「在單位」和「在家」是二選一的,你要去上班,那就不能回家。
比如,大家可能聽不懂什麼是「重點企業」,我們就告訴大家「重點」在企業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聽完之後,大家就會明白,如果沒有單位食堂、單位宿舍,如果家裡有老人孩子要照顧,「復工」實際上是一件很不友好的事情。
再加上部分社區非常牴觸的心態,比如土豆就遇到社區說「我不知道有什麼復工的通知」——
你就知道「起」字的壓力非常大。
昨天下午,不少大型商場詢問各家店長「開店可能性」,大家的回覆差不多都是這樣的:
不是「不想復工」,而是真的「復不出來」。
大家不可能都帶著七天的內褲睡到店裡,也很難從社區拿到通行證。就算硬著頭皮開了店,沒有顧客,只能加速倒閉。
所以,先別看到新聞,就「恭喜恭喜」。問問具體的上海人,他們會給出更真實的答案。
2
於是就有朋友寬慰說,哎呀,這也沒關係,耐心等一等,大家的需求是積壓的,復業是很快的,說不定會「報復性反彈」。
我說這也太心靈雞湯了。有些需求,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正如網上的分析,我三個月沒理髮了,就算解封了,也不可能一個月理三次。
更何況對許多企業來說,Q1是一個年單的執行季,沒了就是沒了,對應的業務早就撥到了其它城市的企業裡。
就拿我來說,我是一個典型的乙方,業務規模可以縮得很小,最小的單元模塊就是寫稿子寫腳本。大家可能會說「哇,太好了,可以居家辦公啊」——
對。但請想想,是誰讓我寫稿子啊?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個項目是「帶你去旅遊」啊?
節目都黃了,要重新立項了,原本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員工已經非常給力了,奮力對接商務,剪存量視頻,精神實在扛不住就跳奇奇恰恰,但大家的協同性肯定沒有在一起上班時好。
等到了上班那天,存量的需求還作不作數?很難說。它們大多因「不可抗力」被取消了。片場沒法開工,贊助商沒法落實,合同上有一句「協商確定」,但怎麼協商,誰來協商,法人被封在家裡,公章封在公司裡,甲方不知道該怎麼辦。乙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至於五月份原本的戶外營推廣,618大促的文稿……
它們都不會「報復性反彈」的。
3
其實,讓我有些懊惱的,還有「失信」。我想,很多企業也有這樣的煩惱。
在業務上,我一直認為我和這兩個字絕緣,但這次卻紮紮實實地被打上了「失信」的烙印。
從三月份起,我就認真地卡著各種防控通知安排時間,「兩天後就可以了」、「五天後就可以了」、「快遞下週一就能發來」……
我以為沒問題,但結果全是問題。我確實沒有料到兩天後還有兩天,五天後還有五天,有些外地的合作夥伴說,就是等你才拖到這天,怎麼你又說話不算數了呢?你這樣沒法入庫啊,那我們只能把這個業務給其他公司了。
明年能不能「撬」回來?我不知道。但「說話不算數」,哪怕再「不可抗力」,終究不是一個好印象。
有些人失信,是有一堆人會幫忙解釋、呼籲大家理解的;但因為他們「失信」導致的我們的「失信」,是沒有人會原諒的。
很羞愧。
前幾天,上海的媒體寫了一篇《街邊小店的溫情與希冀藏在一張張小紙片裡》,大概的意思是,「雖然停業了很久,但這些小紙片裡還孕育著生的希望」,說這些店主心態很好,有信心:
我不知道記者是否仔細看了這些圖片。大家一定要仔細看,看日期,看他們曾經懷揣著怎樣的信任,帶著怎樣的希望。
如果記者有心,三個月後,再去一次。
那一定會是一條更好的新聞。
4
可查到的補貼政策,不能說完全沒用,我也接到了很多慰問電話,但總感覺杯水車薪。
稅收總得建立在營收的基礎上,沒營收,也談不上稅收。
再低息的貸款也要還,沒把握還,當然也不敢借。
最令人撓頭的是房租。好多親戚都認為「租金免交」了,我只能無奈地提醒他們新聞稿裡是「租賃國企物業」——到底有多少企業租在國企裡——反正我的肯定不是。
如果我找到我們公司的物業,估計就是一起抱頭痛哭。
但是,在幾個群裡聊聊,發現我還算幸運:
有的企業員工數量非常大,「停擺」的人力成本和場租成本再控制也極其驚人;
有的也遇到了和我一樣的招投標問題,材料被鎖在辦公室,結果被外地「截胡」,金額高達一個多億。我看著我錯過的幾十萬,感覺都賺了;
還有的是生物科研企業,實驗室培養皿裡的材料全廢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心血化為烏有……
對這些企業說「報複式增長」「順利復甦」,說低息貸款,說稅收減免……
很難。
更讓人擔憂的,是即便「恢復」之後,大家依然會活在「隨時會封」的恐懼裡。
我們不可能孤立於世界生存。你永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捲土重來。
也許就在半年後。也許就在下個月。
有位科研類的創業者對我說,「再也不做長期的規劃了」,「如果你一個研究要持續一年,中斷就要重新開始,那這裡顯然並不適合。」
討論了半天,最後的共識是:掙一個月算一個月,掙一個星期算一個星期。
「快錢」成為避險的合理選擇:年租改成月租,年單改成月單,整單改成碎單,慢單改成快單,自營改成授權,分銷改成類傳銷……
這當然也算「自救」,但總感覺對這座城市來說並不划算。
5
春天早就過去了。小區外頭的櫻花開過,謝過。
我沒看見櫻花。
花瓣完全消失在了泥土裡。
我們只是希望,明年還能看到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