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大義就是符合了「仁義禮智信」。(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按:王方翼,字仲翔,並州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唐朝名將。唐高祖李淵同母妹同安長公主之孫。早年喪父,悲傷如同成人,被贊為孝童。長大後做武官,為人清廉。他受到唐高宗的任命去鞏固新疆的邊防,修築了「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城,加強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在西突厥叛亂的時候,王方翼親自率領大軍和叛軍激戰。叛軍大敗而逃。
唐高宗執掌朝政時期,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勣作為輔政大臣,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唐高宗都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在立武則天為后的問題上,高宗與輔政大臣間矛盾激化。《太平廣記》中的記載也證實了武則天親信許敬宗謀害長孫無忌及其親信的事實。趙持滿就是因此受謀反的誣陷。唐高宗駕崩後,武則天掌握了大權。王方翼因為是王皇后的近親,武則天藉口將他逮捕下獄後,又將他流放到偏遠的海南。王方翼在半路上憂憤而逝,時年63歲。
中國古代就非常注重「義」,《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都是講了一個「義」。那麼真正的「義」到底是什麼呢?通過兩位人物的故事能夠得到啟發。
一、唐代的兩位「大義」之士
據《大唐新語》記載,長孫無忌遭到武則天皇后指派的禮部尚書許敬宗陷害,長孫無忌的親屬、也就是唐朝涼州長史趙持滿,也受到此事牵连,被誣陷與長孫無忌一同謀反。隨後,趙持滿被逮捕下獄受到嚴刑拷問。
趙持滿悲憤交加地說:「殺死我吧,我不會造假供詞,和長孫無忌一同陰謀反叛是莫須有的罪名,請上奏皇上,我願代長孫無忌領受這份罪過,而他是無辜的。」於是,趙持滿被迫害死在獄中,屍體被暴曬在城西,所謂的謀反罪大惡極,沒人敢去收屍。
王方翼是當時的名將,權高位重,本來這樣的事大家都避之不及。王方翼卻嘆息道:「從前,欒布為被殺害的彭越大哭,這是他重視情誼的最大的義舉;周文王下令掩埋已經朽爛的骨骸,這是當政者的最大的仁政。我若視而不見,等於跟朋友不講義氣,又蒙蔽主上的仁德,怎麼能侍奉國君呢?」隨後派人過去收殮趙持滿的屍體,按照禮儀將他埋葬。唐高宗念王方翼的做法是俠義之舉,聽到這件事情後沒有過於追究。
二、古人認為「義」就是符合了「仁義禮智信」
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詮釋:義,即指合宜於道德的道理或行為。 「義者,宜也。」《釋名》:「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
所以,古人認為義就是符合了人的普世價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仁義禮智信」。且看,趙持滿堅持說真話,寧死也不誣陷別人,他堅持了一個「真」的義;王方翼不忍好人暴屍街頭,他堅持了一個「善」的義;唐高宗感佩「善」的義,從而沒有問罪王方翼,是堅持了正「義」。
現在人很多認為義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有難時出錢出力,不管不顧具體的事來龍去脈,只要講義氣不惜傷害無辜,已經把「義」的真實涵義理解的很狹隘了。古人卻對「義」有豐富的,透徹的理解,而不是單一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