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何600年不積水?真相曝光(組圖)


精密的排水系統,讓偌大的故宮遇到暴雨時,都能夠迅速的排出雨水,不致淹水。
精密的排水系統,讓偌大的故宮遇到暴雨時,都能夠迅速的排出雨水,不致淹水。(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擁有600年歷史的北京故宮,為何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積水狀況?其實故宮裡蘊藏了古人智慧,除了利用地勢高低,他們還搭配了精密的排水系統,讓偌大的故宮遇到暴雨時,都能夠迅速的排出雨水,不致淹水。這種宛如黑科技的排水系統,讓現代人看了都感到非常佩服。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陳易曾對積水做出定義:直徑超過50米,半小時之內沒有排完,就稱為積水。關於積水另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概念:大型城市遭遇20年一遇的暴雨時,如果24小時之內沒有排乾淨,也等同積水。

陳易表示:這兩種形式的積水,在600年之間確實沒有在故宮發生過。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京城曾經出現過連續20日的大雨,長安街道都出現了多處積水。即使如此,故宮依然安然無恙。

到底為甚麼故宮都不會積水呢?古人為了不讓北京故宮發生淹水問題,設計一套精密的排水系統,讓地面排水量大過降水量,紫禁城的排水擁有明暗兩套系統。明排水是指通過鋪地做出泛水,通過各種的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則是指通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入河裡,而這條河正是內外金水河。

當民眾站立在太和殿前面的廣場時,能發現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坐落在玉石底座上,而這個分為三層的玉石底座約高達7公尺,每一層四周均刻有龍頭的雕刻。換句話說,故宮三大殿三重臺基上擁有1142個龍頭排水孔,瞬間就能夠將檯面上的雨水排盡,並且形成千龍吐水的壯麗景觀。這一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縱橫一氣的排水設施,可以讓宮內90多個院落、72萬平方米面積的雨水通暢無礙的排出。

每當下起大雨時,這些龍頭雕刻就會噴出水,飛檐流水宛如瀑布,這些龍頭總共多達1142個,但其實龍頭就是指排水孔,只是古人不僅懂排水,也重視美觀,故將排水孔設計為龍頭樣貌,排水時能形成「龍吐水」的美景,畫面壯觀。至於排出的這些雨水,會再流入紫禁城太和門前那一條東西流向的「內金水河」。

古人在故宮外設置了3條防線河渠,亦即為所謂的護城河。
古人在故宮外設置了3條防線河渠,亦即為所謂的護城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只如此,古人更在故宮外設置了3條防線河渠,第一道是「明內城護城河、大明濠及太平湖」,第二道是「西苑太液池及後海」,最後一道是「外金水河和故宮的筒子河」,亦即為所謂的護城河,這些河渠平日用於提供城市供水,但凡遭遇暴雨,排水功用立即生效,故宮外圍就不會出現大量雨水與山洪流入宮廷內。

而故宮內的雨水最終都將會通過幹線與支線的排水渠道,流入到內金水河中,再沿著河渠至東華門南邊的水閘流出來,跟外金水河匯合,再者,古人不只設置了精密的排水系統,還依照故宮北依燕山、東臨渤海的地勢來規劃。北京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因此北京水系是東南向,古人充足的利用了這一特點,將故宮內的水系設計成北高南低。

此外,排水系統是以皇帝的正中御道做為分水線,分水線東西兩側的地勢逐漸降低,下雨期間,雨水會沿著地形往東西側流入護城河,但故宮雖然有河渠與地勢防淹水問題,但宮內建築物多且密集,每一座院落相互阻隔,也會導致排水系統的效果不佳,因此古人對院落內的排水設計更加精密,設置了明溝、暗溝、涵洞、流水溝眼等,讓每一條溝渠綜橫交錯,形成龐大且完整的排水網絡。

總而言之,故宮的排水系統分為排水溝的明渠及分布於地下的暗渠,當明渠積水遇上臺階或牆壁時,古人就會在底下開洞,亦即為所謂的「溝眼」,讓雨水從地面流入暗渠的洞口,而暗渠洞口則設計了成鏤雕的明清銅幣形狀,又稱作「錢眼」,古人設計出了精密的排水系統,加上現代人定期維護,才致使故宮600年來沒有淹水問題。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