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我們會發現:成大事者,往往都具備這兩種心理特徵。(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人們說是成功不可完全複製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成功者身上總結好的經驗,從失敗者身上總結壞的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此就能少吃冤枉虧,少走冤枉路,多「事半功倍」,更加接近成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以及結合他所說的話,我們會發現:成大事者,往往都具備這兩種心理特徵。
一個人,擁有這兩種心態,早晚能夠成大器。
第一:能吃苦
曾國藩曾說:「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曾國藩終生處在拂逆之中,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克服了一個個人生挫折,終於成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
曾國藩在家書中親口承認吃苦心態的好處,他說:「吾平生長進全在受挫受辱之時,務須明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餒也」。他剛去京城當官的時候,同僚都取笑他,但他發憤圖強,勤奮苦學,終得道光皇帝賞識,10年7遷,官至二品。
曾國藩剛創辦湘軍的時候,困難重重,缺人又缺錢,湖南當地的官員甚至聯合起來都排擠他,他都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後來,湘軍又接連遭受了靖港兵敗和九江兵敗,大家就更加不看好他,但是他依然「堅忍」了下來,打掉牙和血裡吞,吃一塹長一智,不斷總結戰鬥經驗,穩紮穩打;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戰,曾國藩帶領湘軍終於打敗了天平軍,立下了絕世奇功,位列晚清中興名臣之首。
苦難和成功是成正比的,吃大苦成大事,不吃苦不成事。正如曾國藩所說:「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我們吃過的苦和難,都是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它們還能鍛造我們的高尚品質。
苦難往往能夠激發一個人的無限潛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能吃苦者,方可成大器!所以說,成大事者,大都具備能吃苦的心理特徵,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第二:豁達的心胸
為人處世,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做人不可偏廢,不能過於偏激。同理,一個人心裏如果只有苦,而沒有甜,也早晚會被各種瑣事壓得踹不過氣,積勞成疾,得不償失,正如《菜根譚》中所說:「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很懂得養心,養得胸中一種恬靜,養活心中一團春意,而且他還總結說:「自古聖賢豪傑,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他認為成大事者都該有一顆豁達而光明的心胸。
曾國藩養心的方法很多,比如他在工作時盡心盡力,勤勞耐煩,工作之外又能與身邊人形成一種沖融的氣象;他白天好好做事情,晚上又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寫日記,寫家書等等;遇到糟心的事情時候,曾國藩經常用寫字讓自己心情穩定下來等等。
不僅是曾國藩,歷史上還有許多名人都具備豁達的心胸。比如,一代梟雄曹操對文學、書法、音樂等都有深湛的修養,從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讀到了他豁達而光明的胸襟。
曾國藩在《治心經》中說:「蓋暇則靜,靜則明自生;休則通,通則靈機常活」,一個人,閑暇下來才會安靜,安靜就會自然產生聰明,這就是「靜能生慧」;人休息可以讓身體各部位相通,相通就會常有靈機,這就好比機器需要休養、保養一樣。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能淡能靜,加以時日,心胸自然豁達!所以說,成大事者,大都具備豁達的心胸,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勞逸結合,一張一弛,相得益彰!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首先心志要苦,能夠吃苦耐勞,然後志趣要甜,能夠心胸開闊,這樣才更能可持續發展,笑到最後。一個人,若能擁有能吃苦和能豁達的這兩種心態,早晚能夠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