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生活中因爲有很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才讓自己獲得了健康、寧靜以及溫暖、歡樂,所以人人都該有一顆知足和感謝之心。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唐代詩人孟郊也曾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更是感同身受,下面介紹被視為現實主義派的詩聖杜甫的一首五言詩《客夜》,全篇不著一個夜字,卻句句寫客夜之情。
《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
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唐代寶應元年的秋天,50歲的杜甫送成都尹嚴武還朝。詩人依依不捨,感激對方平時對自己的關照,一直從成都送到綿州的奉濟驛。當他正要返回成都時,成都少尹徐知道卻又開始作亂,於是杜甫避走到梓州,這首詩就是這位現實主義詩人流落梓州時所寫。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蜀中,到處漂泊、卻無家可歸。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後來嚴武又推薦他爲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生活有了安頓,全家也終於嘗到了飽食的滋味。可是幸福來得遲又去得快,這才沒幾天,杜甫又回不了家了。
沒辦法,杜甫只好找了一家便宜的客棧暫且容身,心裡卻焦急萬分,「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他夜裡輾轉不眠,也只好躺著;秋夜漫長,一直盼望著天亮。
「何曾、不肯」四個字,非常含蓄,真切地傳出詩人在旅舍中百無聊賴、又焦急萬分的心情。後世的金聖歎也是不吝溢美之詞,對老杜的這兩句更是一通讚美。
詩人夜裡睡不著,耳邊卻不時地傳來秋夜裡的各種聲音,「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作者採用襯托手法,表明是描寫是月影江聲、秋夜之景,實際上卻展現出詩人客愁不寐之情。
「入簾」對「高枕」,所以這裡的「高」,當作動詞使用。後一句的意思是說,遠處隱隱傳來潮水的澎湃之聲。江聲本是來自遠方,但夜深人靜,枕上臥而聽之,好像又高出頭部。
杜甫翻來覆去,又長吁短嘆,心裡更是胡思亂想,「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詩人爲了生計,不得不拉下臉面,曾先後向很多親朋發出求援信,但大多數石沉大海。一方面是因爲戰亂,大家都很艱難,也許自顧不暇,哪裡還能伸出援手。
另一方面,詩人是一個糟老頭子,在很多人眼裡已經沒有絲毫的利用價值,正所謂人走茶涼。唯有嚴武在關鍵時刻出手相救,才讓杜甫一家死裡逃生。「計拙、途窮」四個字,描寫精準,生動地展現出困境中詩人的愁苦心理。
一番痛苦的回憶,詩人又想起來妻子還在催促他回家,尾聯終於將詩情推向了高潮,「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老杜猶豫不決,不知如何回答妻子。雖然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是患難見真情,杜甫還是相信妻子,應該了解自己遲遲未歸的苦衷。
縱觀杜甫的這首詩,層層遞進、含蓄委婉,充分地表達出詩人處於落魄之中的心理狀況。全詩語言樸實,卻耐人尋味,更顯露出詩人對嚴武的一腔真情。尤其最後兩句,飽含真情,令人不忍卒讀,但是又越發顯出詩聖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