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樓市調控與金融調控笑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3月27日訊】我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要講幾個調控笑話,十三年沒間斷過。過去是缺乏傳播媒介,在會上講聽眾有限,現在網媒轉播快流量大,所以引起的關注度成倍提高。
我講的這些笑話可不是像某些人的相聲或小品,只敢拿老百姓甚至殘疾人開涮,那是低俗藝術。我講的套用國外說法都是調侃「參議員」的。
但是由於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錯誤政策對經濟社會的危害,沒有從思想基礎上反思謬誤,過一段時間很可能又會故態復萌,錯誤政策還會回潮,所以我還要繼續講笑話。這次再講四個樓市調控與金融調控笑話,用笑話剖析產生謬誤的政策導向與思想根源。
第一個笑話是侯寶林的相聲《爬光柱》:說兩個人喝酒喝醉了鬥嘴,其中一個人拿出一個手電筒筒,把電門一開,一道光柱打在上面,他說你說你沒醉,你能順我這個柱子爬上去嗎?另外一個人說我不爬,我懂,回頭我爬半道,你一關電門我掉下來!這人說自己沒喝醉,怕關電門掉下來就沒順光柱爬。可是有沒有人順著別人打出的光柱爬上去的?有啊。一些房地產企業就順著銀行打的光柱爬上去了。不信請看,某個時期金融機構無上限給開發企業放貸,某大房企「負債率高達93%」不就是這樣造成的嗎?金融機構不放貸它怎麼可能達到這麼高的負債率?但是按著電門的手會關電門,一關電門他就掉下去了。去年下半年各銀行突然收緊貸款,按照監管劃出的「三道紅線」搞了一回「上樓撤梯」,讓爬上去的房企紛紛從高處跌落,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這才發現讓他們爬上去的原來是「光柱」!
中國房地產的最大風險在於金融政策反覆無常,而房地產開發項目都是長期投資,其間遭遇政策變化的可能性很大。特別是信貸政策左右搖擺好走極端,就像在足球場上把球從右邊線一腳踢到左邊線一樣,經常是「劍走偏峰」,甚至沒有中間的過渡。某些房企又貪婪與低能,順貸時牛皮哄哄無限擴張,斷貸時束手無策死給你看。對這種無腦房企應當批評,但是更應吸取教訓的是金融管理層,跟喝醉酒一樣一會「打光柱」一會「關電門」。這種政策變化可以用一個詞彙概括,叫做「折騰」。
中央判斷的中國經濟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其中主要是信貸政策由「爬光柱」到「關電門」惹的禍。今後金融政策能不能不再走極端呢?希望政策能有利於房地產業平穩發展與良性循環。
第二個笑話,跟最近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有關,這可是個引發爭議的話題。我是看到一位叫「作家崔成浩」的,在網上發布對俄烏戰爭的糾結心態,發現跟人們對房價漲落的糾結心態十分相似。崔成浩寫道:感情上我同情烏克蘭人民,立場上我堅持主權不可侵犯,原則上我反對北約無限東擴,態度上我建議保持中立,事態上我希望立即停火談判,道義上我反對破壞聯合國憲章,感受上我理解俄羅斯的無奈,精神上我逐漸開始分裂……你看這人的心態混亂到什麼地步?快得神經分裂症了。
這位「作家崔成浩」在微博上特點是文筆幽默滑稽,實際往往反諷,贏得粉絲關注。他這段笑話用幽默與調侃,講出了很多人面對俄烏戰爭的複雜心理。
我關注的是這種複雜的心態表現。因為同樣糾結的心態就發生在中國人對房價漲落的看法上。有人看到房價上漲就為沒買房的人吐怨憤,聽說房價下跌又為有房居民的損失鳴不平。這些人「感情上同情低收入家庭,立場上站在沒買房的人一邊,態度上盼望房價下跌,原則上想維護老百姓利益,心理上希望居民財產保值增值,道義上支持政府打壓房價,感受上理解有房居民的焦慮,精神上一直處於分裂狀態……」。還有專家經常把這種複雜心態通過媒體表達,為房價的漲落而糾結不已。
這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其實就是多年忽視「住房雙軌制」,讓人們包括專家都只能站在商品房角度來看待房價問題。我作為1998年房改時的房改課題組組長,當年設計的房改方案就明確提出了「住房雙軌制」要求,就是「市場供應商品房、政府提供廉租房」,可惜多年被主管部門忽視。其實給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的,不是要讓他們去買商品房,而是要由政府提供保障型產權房和保障性租賃房。為讓他們買房而打壓商品房價格沒有必要,他們需要的不是商品房而是保障房;而對於絕大多數有房居民家庭來說,房價下跌意味著他們家庭財富縮水,房價上漲才能讓家庭財產保值增值。
根據央行兩年前的統計,城鎮居民96%家庭已經擁有房產,平均擁有1.5套房,連佔20%的低收入家庭,擁有房產的也達到90%。有房家庭都擔心房價下跌資產損失。而用打壓商品房價格取代建設保障房職責,在老百姓面前是兩頭不討好。有些專家大講「房價上漲有多少壞處」,反而把提高保障房建議比例的建議說成是「過度福利化」,你不知道有房居民和沒房百姓都在罵你嗎?你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今後我還是要繼續呼籲「住房雙軌制」,實現市場歸市場、保障歸保障;繼續呼籲央企和國企要落實國務院要求,退出競爭性商品房開發領域、回歸保障房建設;還要呼籲加大租賃房比重,讓長租房進入REITs試點,推動租賃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能用住房「雙軌制」落實當年的房改方案,那時就能讓人們心平氣順,輿論環境也就減少了憤慨不平。那時還會出現樓市上的「神經分裂」嗎?那就不會了,除非他真的得了神經分裂症。
第三個笑話,是我前幾年講過的一個外國笑話,叫「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說的是1973年兩名綁匪劫持了瑞典首都一家大銀行的四個職員做人質,6天後才被警方解救出來。沒想到被關押的人質在關押期間對劫持者產生好感,習慣了被限制自由的狀態,在被解救出來後還去監獄看望綁匪,湊錢幫助綁匪請辯護律師。有個女人質竟然愛上了一個綁匪,並且在服刑期間跟綁匪訂婚。這種情況引起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研究發現人被壓抑久了會得一種病,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還有一個奧斯卡獲獎影片《肖申克的救贖》,描寫的是囚犯被長期關押,關押久了習慣了監獄裡的生活,形成了被囚禁的生活習慣。在獲得自由後很長時間不適應。最典型的一個人物在刑滿釋放後不適應監獄外的正常生活,找根繩子上吊自殺了。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在中國相當普遍,比如用行政手段「限購住房」的措施。在2011年主管部門面對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質詢,還解釋說「這實屬不得已的辦法」,是「臨時性措施」。然而「限購」多年就沒有想再恢復正常,結果讓「限購」已延續了十二年,變成了「新常態」。
長期「限購住房」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輿論環境。《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句名言:「一開始你抗拒;慢慢地你開始調整適應;時間一久會習以為常,這就是被體制化」。
十二年的持續「限購」讓不少人對它慢慢習以為常,認為住房就應該「限購」。人們在限購上「被體制化」,從上到下到處在施行「限政」。「限購」又延伸到汽車,不光是「限購」,而且「限號」、限行」,部分地恢復到計畫經濟的「票證時代」,政府成為「限政府」,也沒有人去「質詢」了。
而且管「限購」的部門已經積惡成習,早已沒有當年「不得已而為之」的歉疚心態了,還理直氣壯地「約談」地方政府,責問他們「是不是放鬆了限購」?用「約談」去改變「因城施策」。曾經有的地方政府嘗試「放鬆限購」,沒想到媒體也被長期限購給「體制化」了,變成監獄的看守,紛紛報導說,快來看這裡膽敢取消限購!結果被媒體一曝光就給嚇回去了,被稱為「政策一日游」。現在中央說經濟上出現了「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等問題,其中人為因素的影響很大,根本原因是「限購住房」壓制了居民購買力。
再說說銀行居民購房貸款,本來也是被政策限制的,叫做「限貸」。最近為了落實中央「三穩」要求,金融系統已經開過會,要求把限制性政策變為鼓勵性政策。那就可能恢復正常發放開發貸款、可能把已經提高了的居民房貸首付與利率恢復到正常水平,當然要等著看是不是真的。但是「限購住房」的政策還沒有改變。若是只說「因城施策」,讓地方政府自己決定吧,地方政府哪兒敢放鬆限購呢?他們怕被「約談」,都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不敢放鬆「限購」。
現在需要的不僅是打開「肖申克監獄」的大門,而且要改變被多年「限購」形成的體制性思維。我看地方政府不必再被「限購」捆住手腳,現在上面要求「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你真的出台啟動樓市措施包括取消「限購」了,現在沒人敢「約談」你啦,等到過段時間樓市政策再收緊的時候,你地方上的經濟困難早就過去了。
我還要提醒主管部門要主動作為,現在僅僅說句「因城施策」是不夠的,還需要你們通知地方政府:取消「限購」的不再「約談」啦!如果通知他們,不出臺「對市場有利政策的」才要「約談」,那就跟上面要求更加一致啦!請問能做到嗎?估計做不到。要不然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建議當笑話說呢。
最後再談談中央文件中的一個新詞彙,叫做「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最近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對房地產業提出了「良性循環」要求。以往中央在提出「暢通內循環」與「促進雙循環」時,都沒有把它聚焦到哪個產業,現在則像聚光燈一樣指向明確:「促進良性循環」說的就是房地產業。
什麼叫「循環」?把存量房屋銷售掉再拿錢建新的叫「循環」,讓貨幣資金通過房屋銷售週轉起來是更重要的「循環」。有一種蠱惑人心的說法,說「資金都流進房地產了,就沒有資金從事製造業了」。這些人不懂得貨幣在週轉與循環,購房款會通過「循環」流向多個關聯產業。
美國有個關於貨幣流通的經濟學笑話跟這種「循環」有關:說一個人去住酒店,先把100美元押在前臺,然後由夥計帶著他去挑選房間。酒店老闆趁著這功夫,拿著錢跑到餐館,還了100美元的吃飯欠款;餐館老闆拿著錢跑到肉鋪,還了100美元買肉欠款;肉鋪老闆拿著錢跑到屠宰場,還了100美元進貨欠款;屠戶叫來妓女,還了欠她的100美元;妓女跑到酒店,還了她開房間的欠款。這100美元循環了一圈,把一連串的欠賬都還了,又回到酒店前臺。有趣的是,那位客人沒有挑選到滿意的房間,他把100美元要回來去找別的住處了。對他來說這裡什麼也沒有發生,但這一大圈貨幣週轉都是真實的支付。這種貨幣循環在經濟學上被稱為「貨幣傳導機制」。
這種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並不是人們都理解。回想1993年中國第一次啟動房改時,幹部職工剛剛去銀行提款購買公房,有的銀行領導人就向國家反映,說都來銀行提款,快把銀行資金提光了!他們也不想想,職工把購房資金交給單位後,各單位能把錢存到哪裡去呢?你再等子彈飛一會兒,錢不又回到銀行了嘛。但這個說法居然真的成為當年叫停房改的理由。可見那時某銀行領導人的腦袋是方的,不懂得貨幣可以流通與循環。幾年後各單位連房屋維修費用都支付不起,我們課題組再次建言房改,國務院領導人接受了我們的建議,才啟動了1998年房改。
再回到前面那種似是而非的說法。不必批評這些人糊塗、閉塞、不學習,不必批評他們不懂得「貨幣傳導機制」,只要以請教學問的謙恭態度,請領導們解答一下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我猜他們就會張口結舌,或者迴避談金融,「王顧左右而言他」,去跟你扯別的啦。
我用講笑話來演繹樓市、揭示亂象、調侃謬誤,為的是讓樓市政策少鬧笑話。央企國企仍然沒有被要求回歸保障軌,甚至被金融政策鼓勵、讓他們踩著「三道紅線」收購民營企業的房地產項目,這不僅是「趁火打劫」,簡直是「引火上身」。本來應當是啟動市場讓病企業轉好,而不是飲鴆止渴讓好企業染病。
作者|孟曉蘇(原中房集團董事長、匯力基金董事長)
文章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辛荷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