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萬國來朝圖》局部,前為太和門,後為太和殿。(圖片來源:公用领域)
你知道「金鑾殿」是指哪一座建築物嗎?其實,這得從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的故宮開始說起。故宮,又名紫禁城,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6年),是歷經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由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宮殿所組成,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達15萬平方公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建築群,同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它座落於北京市中心。
故宮,即舊王朝的宮殿之意。故宮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三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紫禁城的正殿叫做「奉天殿」,明嘉靖年間重建後,又改為「皇極殿」,到了清代,則改為「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三大殿之首,是明清兩代皇帝登基與舉行大典的地方。那麼,為甚麼古代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呢?
在古代,民間往往認為皇帝詔令天下的大殿就叫作金鑾殿。不過,金鑾殿卻出自唐代的大明宮。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唐代在長安有三大宮殿區,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這三座宮殿是不同時期興建,也是不同時期帝王的生活中心。
大明宮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稱為永安宮,次年改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增建,改稱蓬萊宮,長安元年又改回大明宮。大明宮是中國歷朝興建最大型的宮殿群之一,因座落於太極宮東北,故又稱為「東內」。如《舊唐書・地理志一》:「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句中「西內」指的是太極宮。
大明宮宮內分三個區域,依各區域的功能又分為前朝和內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外朝、中朝兩區。外朝以宏偉高大的含元殿為主體,是大明宮第一大殿,重要的國家慶典都在此舉行。
含元殿位於丹鳳門正北,東南有翔鑾閣,西南有棲鳳閣,閣前有鐘樓、鼓樓,各以廊道和含元殿連接。含元殿高高的屹立在龍首原南沿,殿基高於地面,為便於百官朝見,在殿前修建有斜坡階道,稱為龍尾道。每年元正、冬至時,皇帝會到此聽政及舉行朝會,唐代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唐代皇帝在含元殿大朝會時威嚴磅礡的氣勢。至於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則是描寫烈日下旌旗如龍蛇舞動,微風中燕雀高飛於宮殿之上。作者藉由描繪旌旗、燕雀,更突顯出充滿聖恩之「大明宮」。
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位於含元殿之北。宣政殿是大明宮第二大殿,也是皇帝平日朝見群臣、聽政及舉行朔望冊拜等大典的地方,內設有朝廷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門下省、御史臺、文館、史館等。
紫宸殿在宣政殿之北,是內庭的主體,故稱為內朝。紫宸殿是大明宮第三大殿,為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內朝正殿。因為進入紫宸殿必須要經過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因此官員們在被召入紫宸殿朝見,就稱作「入閣」。能入閣跟皇帝共同商議國家大事,對於官員們來說,是非常榮耀的事情。現代政府延攬優秀人才,組成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而被稱為「組閣」,以及最高政務官員之所以被稱為「閣員」,正是源自於此。
大明宮還有別殿、亭閣、樓觀等三十餘所分布在東西兩側,南半部是屬於朝政建築區,北半部則為生活建築區。大明宮北面有四周環繞著富麗堂皇的宮殿樓閣的太液池。以太液池為界,可分成具有珠鏡殿、蓬萊殿、大角觀、清思殿、浴堂、凌綺等區域、屬於皇帝和后妃活動的東區;另一邊則是擁有麟德殿、翰林院、金鑾殿、仙居殿、長安殿等區域、是皇帝在內庭引對大臣或舉行宴會及娛樂觀戲的西區。
從上述介紹可知:金鑾殿並非皇宮中最重要的正殿,更非皇帝日理萬機的重要宮殿。位於太液池南邊的金鑾殿,則有金鑾坡,與麟德殿、翰林院相鄰。《資治通鑒・唐順宗永貞元年》有載︰「蒼猝召翰林學士鄭絪、衛次公等至金鑾殿。」宋史學家胡三省.注引宋代程大昌《雍錄》曰:「金鑾坡者,龍首山之支隴,隱起平地而坡陁靡迤者也。其上有殿,名曰金鑾殿。殿旁有坡,名曰金鑾坡。」
金鑾殿是文人學士等待皇帝詔命應對之所,極具名氣。在唐玄宗時期曾為翰林供奉的詩仙李白,就時常受到玄宗召見而進出金鑾殿。李白創作的《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載道:「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李白的意思是說,身為翰林供奉,每天都進出翰林院,撰寫著作就在金鑾殿。又因為金鑾殿與翰林院相接,故翰林學士又美稱為「金鑾」。元代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職官八》:「前朝因金鑾坡以為門名,與翰林院相接,故為學士者稱金鑾以美之。」
宋代時期沿襲唐制,京城也建造了金鑾殿。至於唐宋時期就有不少文人雅士都在創作中稱皇宮正殿為金鑾殿,而民間也有一些戲曲小說,亦使用相同稱呼。因此,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的俗稱也就日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