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洪災故事,揭示了行善積德的重要性。(圖片來源:Pixabay)
在《陰騭文注證》中,記載了民間一則講述著五代行善積德獲得福報的故事。五代積德,得到的善果究竟有多大呢?據悉,是一家人免遭洪災的摧殘,這在人間絕對算得上是一神跡、很不可思議的事。其實,像《陰騭文注證》這一類記載了諸多民間故事的道教書籍,無非是告誡世人應該以天道為做人處世的基礎,進而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這也是這類古籍之所以被後人視為中華文化教人去惡向善的標準範本。現在,一起來瞭解五代行善這一則故事吧!
清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黃河發生水患。從黃曆七月十五日到十九日,黃河的支流伊、洛、沁河和黃河潼關至孟津幹流區間,猛降大雨,暴雨中心在河南新安縣,伊、洛河決溢。當時的武陟、滎澤、陽武、祥符、蘭陽等堤段南北兩岸都發生決溢,在這場大洪水中,黃河下游總共決口二十六處,河南、山東、安徽三省數十個州、縣被淹,有的地方水深「五六尺」甚至「深達丈餘」,百姓的房子大部分整個都被水淹沒了。
那時在黃河南岸的陳留縣(現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也遭遇了大災,水深一丈。當地有一戶姓曹的人家,居住的屋子也被大水完全淹沒,經過了三天三夜,大家都斷定:這一家不可能有任何人、畜生還了。
等到水退了以後,曹姓一家人所居住的房子,牆壁居然沒有倒塌,而其家人也都平平安安。鄉裡的生還者紛紛過來慰問。大家好奇的問:你們如何在水中存活下來的?
曹姓人家說:幾天來,只覺的周遭霧氣瀰漫,不見天日,因此也就根本不知道身在水中啊!
當地的縣官,看見如此不可思議的情形,就問:你們曹家平時有沒有做甚麼善行?
曹姓人家說:我們家每年收到的田租,除了繳交政府的賦稅,再扣除家裡的開銷外,都盡力拿出來幫助街坊鄰里一些貧困的人。從高祖、曾祖輩以來都這麼做,至今都未曾間斷,已經有五代,一百多年了。縣官立刻報請朝廷,頒賜匾額,表揚曹家這般善行。
過去老人們講:不是求來的福分,是上輩子修來的,而曹家之所以擁有這麼大的福分,均是五代人力所能及地行善積德修來的。
人在人中,眼光放在誰家有了甚麼好事,誰家的孩子如何聰明,誰家做生意發財了,誰家的孩子官做的很大,時不時的還會有點妒忌心。人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對子孫後代有甚麼影響。人應該把心思放在自身行為上,去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是在積德還是造業。人能這樣思考問題,去反思自己,才會有真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