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懷慈悲之心,其高尚品質令人神共欽,上天會保佑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語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對芸芸眾生是一視同仁,但行善向善是符合天道的,所以天道總是與善人同在,眷顧幫助慈悲善良的人。
古人相信因果,重義輕利,在他人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人,其後,果然善願得償,福德廣大。以下為北宋時期的幾個故事:
祝染施粥 兒子中狀元
《太上感應篇例證》之一:祝染,是延平沙縣人,勤儉而樂善好施。他遇到飢荒年歲,便煮粥飯,救濟四方貧困百姓,使數萬人得到他的救濟免於餓死。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聰明好學。入京應試,春季即將發榜前,很多鄉人夢到黃衣使者手持狀元榜,豎於祝家門外,上面寫著四個大字「施粥之報」。等到發榜,他兒子果然中了狀元。
黃兼濟體恤百姓 紫府真君敬重禮遇
《太上感應篇例證》之二:黃兼濟,是四川成都人,有節操,講禮義,只要有益於別人的事,他一定努力去做,周圍人都稱他善人。
有一天夜晚,成都府的知府張詠,夢到紫府真君跟他說話。忽然有人報告說:「西門的黃兼濟到了!」紫府真君走下台階接見他,而且安排黃兼濟坐在張詠的位子之上。
翌日,張詠訪問到黃兼濟,看到果然和夢中所見之人一樣。張詠問:「您平生做些什麼善事,以致紫府真君對您那麼禮遇?」
黃兼濟回答:「開始我也沒做什麼善事,只有在黍麥成熟豐收時,以三百串錢(每串一千文錢)收購,等到明年禾黍尚未成熟,百姓生活艱苦時,才照原價賣出。這對我來說,毫無損失,可是百姓的危急卻能因此而度過難關,如此而已!」
張詠感嘆地說:「這應該在我上面!」命令左右官吏扶黃兼濟坐在座位上,親自對他禮拜,以答謝他對百姓的照料。黃兼濟一生福壽康寧,子孫個個賢德而顯貴。
林積將珍珠歸還富商 拾金不昧得善報
《尤溪縣誌·林積傳》:林積,是南劍州人,少年時進京趕考,途經蔡州住旅店時,在客房撿到一個布囊,裡面有珍貴明珠數百顆。林積問店主昨天什麼人在此房間住過,店主說是一個大富商。林積便交代店主說:「這是我的朋友。如果他又回來找時,可以叫他到京師尋問林積。千萬千萬!不可誤事!」即使這樣,林積仍恐店主人忘了,又在室內牆壁上留字交代此事。
不久,那個富商欲賣珠時,才發現丟了珍珠,想到「我奔波數年,只選得這包珠子。今已失了,一家人如何生計?」急忙沿原道尋找,直到客棧,聽了店主轉告林積的留言後,立即趕到京師找林積。林積核實情況後,如數送還珍珠。富商感激不已,拿出一半的珍珠酬謝,林積堅辭不受。富商感恩不盡,將珠子賣了一半,所得銀子給林積建了一座生祠,報答還珠之恩。
後來,林積參加科考一舉登科,中進士後被授予循州判官。一次,林積擔任一起「海盜案」的審判,上司為了出政績好向朝廷邀功,要林積對此案從重懲辦,並且許諾說辦好此案後可以保舉林積升遷。
林積不為利益所動,堅持秉公執法,經過多方查證,認為此案證據不足,便宣告五十八名受冤者無罪釋放。那個上司不久就被朝廷免職了,林積後來位至三公,二子歷任顯宦。
古人云:「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作惡之家必有餘殃」,善人懷慈悲之心,為他人著想,其高尚品質令人神共欽,一切福德會跟隨他,一切禍殃會遠離他,上天會保佑他。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向人勸善,並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