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務部官員稱,外貿壓力前所未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1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外貿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和積累外匯的主要途徑,但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對於經濟的表述凸顯難關已近。1月25日,中國商務部官員稱,外貿壓力前所未有。
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因素及重大壓力,疫情反覆拖累全球經濟復甦進程,受疫情爆發、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干擾,以及通貨膨脹上升等因素影響。世貿組織(WTO)預計全球貨物貿易的增速將由2021年的10.8%放緩至4.7%,這也將影響中國的外貿出口。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1月25日舉辦記者會,中國商務部外貿司長李興乾稱,一些國家快速退出刺激措施恐傷害中國的出口,今年中國對外貿易情勢十分嚴峻,「穩增長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
李興乾說:「部分國家刺激政策過快退出,可能引發需求萎縮、價格波動,進而影響到中國相關行業的出口。」
他也提到,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回流的努力、節節上升的原材料價格、物流塞港,以及晶元等關鍵零組件的短缺也是一個威脅。
李興乾說:「我們的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外貿企業綜合成本明顯上升,經營風險和壓力處於高位。所以,這些企業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
在去年12月30日的中國國務院新聞辦例會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說:「今(2021)年外貿登上了一個‘高坡兒’,成績來之不易,明年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很可能要過一個‘大坎兒’。」
從中國商務部官員的表態來看,中國外貿前景堪憂。
目前,各國生產力的恢復、中國疫情的反覆以及對外關係緊張,在這「三座大山」重壓之下,中國外貿增長勢頭趨於放緩。
隨著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生產力不斷恢復,在疫情期間轉移到中國的訂單逐漸回流到這些國家。由於這些國家的人工成本低於中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已經從中國轉移。
北京當局採取嚴厲的策略要將病例清零,但這種防疫模式的經濟代價高昂。中共政府在國際舞台上咄咄逼人的姿態,也令其它國家重新思考對華經濟往來和依賴度,這也在不斷影響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外貿前景。
中國經濟更多的是依靠出口貿易並賺取外匯,因此經濟學界經常稱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是:出口、投資和消費。
拉動經濟增長的出口、投資和消費全面放緩,也意味著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成長率也進一步下降。
中國總理李克強1月10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於中國經濟的表述發生變化,稱「當前經濟運行處於爬坡過坎的關口」。
會議還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針對性擴大最終消費和有效投資,這對頂住經濟新的下行壓力、確保一季度和上半年經濟平穩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而在之前的會議上,李克強對經濟的表述是「當前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要在高基數上繼續保持平穩運行面臨很多挑戰。」
1月10日,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在最新報告中稱,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今年中國更宜設置「5%左右」這個更有彈性的GDP增長目標;若目標設定在「5%以上」或「5.5%左右」,需要經濟增速在年初就出現大幅反彈,但這樣的可能性已經很小。
他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既有週期性因素,也有長期結構性因素。寬鬆刺激政策已經逐漸鋪開,但受種種限制,空間較為有限,保增長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