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1月12日訊】中國現在的所遇到的一切問題的直接起因,都源於2013年的錢荒。
當年度,中國央行開始啟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清理銀行表外資產的行動,到六月份清理活動初顯成效,商業銀行手裡的流動資金因此劇烈萎縮。與此同時,餘額寶在六月份誕生,一夜之間又從銀行系統抽走了幾千億的流動性。銀行突然發現自己手上空有一堆貸款,流動資金居然沒有了,相互拆借一下吧,七天的拆借利率年化可以達到40%,就這還借不到錢。這一把下來幾乎把全國商業銀行整體搞破產。在此後的整個2014年,銀行為了恢復流動性,幾乎都不願意放貸,表外借貸業務又停了,企業的融資渠道幾乎斷絕。
為了恢復企業的融資能力,決策層下意識的就盯上了資本市場——要把股市搞活,這樣企業可以直接通過上市融資。於是,一場人工牛市從2014年底開啟,從銀行到券商,都鼓勵老百姓借錢加槓桿炒股,各種官方媒體也紛紛鼓吹滬指「萬點不是夢」。到了2015年6月,沒有任何實際經濟表現支撐的人工牛市終結,千股跌停的現象持續到年底。在此期間,逾萬億美元規模的外匯資金永遠離開了大陸。
眼看經濟已經遭遇重創,通縮局面已經形成,要知道通縮是比通脹更可怕的經濟現象。通脹只是難受,通縮就相當於上吊,這可沒人受得了。為了對抗通縮,從2015年年底開始,大宗商品領域和地產領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漲價去庫存」,人工製造了一場通脹。
於是,哭了好多年的鋼企煤企開始過上了好日子,各種生產資料的價格迅速上漲。而終端製造業主則驚訝的發現,雖然原材料價格大漲了,但是因為老百姓在連續承受了兩場金融衝擊之後的消費承受力有限,終端商品價格只要敢漲一點點,立刻就賣不動。更何況還有地產領域的漲價去庫存,也在爭搶老百姓的消費力。於是,終端製造業焦頭爛額,支持到2018年,終於開始向越南等東南亞地區搬遷。
更難受的是,2016年以後新生人口也支撐不住了,到2020年直接腰斬。
所以,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回到2013年,中國還能夠避免錢荒發作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應該如何避免?對銀行的表外業務,是否應該採取更溫和的姿態來處理?對餘額寶這樣的吞金怪獸,在當時是不是就應該予以嚴格的規範?
然後,今天的中國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