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上京述職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
【看中國2021年12月22日訊】中共改造後的香港立法會選舉12月19日結束,投票率創下香港歷史新低。特首林鄭月娥隨即上京述職,22日先後獲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接見。習近平在公開環節稱充分肯定「你們的工作」,表示跟往年述職有異。林鄭月娥則說今年「是我任期裏邊最後一次述職」,欲親自感謝習近平多年的信任。媒體和評論員認為會面並無透露林鄭連任的信息,這次述職的多處異常也值得關注。
香港立法會選舉結束後,距離特首換屆選舉僅餘下3個月。2017年上台的林鄭月娥任內爆發香港史上最大政治社會動盪,能否連任備受外界矚目。
立會選舉後一天,林鄭月娥隨即上京展開4天述職行程。12月22日下午4時半,習近平在中南海瀛台接見林鄭。綜合自由亞洲電台、眾新聞報導,會面開始前,習近平站立歡迎林鄭,兩人合照後,習問候林鄭:「昨天到的?」林鄭答:「前天到的」。央視片段顯示,習近平沒有與林鄭月娥握手。之後,習近平發表5分鐘約600多字的讀稿講話。
習近平稱,特區政府依照全國人大及常委決定、系統性修改香港選舉制度,成功舉辦選舉委員會及立法會選舉;以及堅決執行《香港國安法》、防疫成效明顯、經濟逐步復甦、社會保持安定,「中央對你們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
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僅30.2%,創歷史新低,「五眼聯盟」、G7外長、美國國務院、歐盟都先後嚴重關切香港民主自治遭到侵蝕。但習近平花最多篇幅談及這場選舉,稱兩場選舉「成功」舉辦,「廣大香港同胞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得到體現」,證明新選制是「一套好制度」。他又稱中央重視香港「一國兩制」實踐,黨的19屆六中全會《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一國兩制」重要內容寫入其中。
林鄭:任期最後一次述職 親謝關愛
林鄭月娥去年底因疫情被臨時叫停上京,當時引發外界解讀。今次親自上京,林鄭表示非常高興親自來到北京,因為今年「是我任期裡邊最後一次述職」,「更重要是讓我親自感謝您多年來對特區的關心關愛,對我本人的信任和支持。」此時,電子傳媒被請離場,片段訊號中斷。
林鄭月娥及丈夫林兆波、澳門特首賀一誠夫婦其後獲習近平宴請。林鄭月娥會見記者時,有大陸傳媒問她有否考慮連任,林鄭重申這次來北京只為述職,沒有做其它事情,「也沒有想自己未來的事」。她回答香港及大陸傳媒5條問題後,離場時以左手搔後腦勺。
習近平「充分肯定」對象有變?
對於習近平對林鄭月娥的評價,自由亞洲電台引述時評人劉銳紹分析,習「肯定」林鄭是「必然出現的評價」,以便往後林鄭繼續執行北京指示,「如果在這些公開場合表示對林鄭有任何貶義或不滿,反而會令林鄭餘下日子更難做。另一角度是,林鄭是努力執行北京指示,若對她的行動和成績,即(立法會選舉)只有3成人投票,或對她工作有微言,豈不是說北京的政策有問題?」但劉銳紹認為,整體感覺而言,習近平更多強調自己和團隊對香港的「貢獻」。
對比林鄭月娥過去4次述職,也可以發現今次一些異常情況。2017年、2018年12月林鄭首兩次述職,習近平都是說:「中央對你(林鄭)和特別行政區政府」。2019年的述職,正值反送中運動,習近平當時說:「對你(林鄭)在香港非常時期顯示出的勇氣和擔當,中央是充分肯定的」。但到了今年,習近平的「肯定」,卻沒有再指明對象,只是說:「中央對你們的工作是充分肯定」。
對此,劉銳紹對自由亞洲分析,「中央對你(林鄭)和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說法是一般中國官場慣例,而習近平今次讀稿沒有指明「你」,而是「你們」,反映淡化地方領導人的個人工作。他接受香港《立場新聞》訪問時進一步分析,「中央對你們」這個用字值得觀察。因習近平是照稿讀,一定經過多次核對,才對著鏡頭讀出。加上習沒有提及林鄭月娥「立場堅定、敢於擔當」等,令人懷疑是否在文字上否定了林鄭月娥作為地方領導的功能。他個人近日觀察也認為,北京對於林鄭月娥在選舉等事務的處理手法有微詞。
林鄭首兩日行程神秘 見了誰?
22日上午,林鄭月娥還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接見。媒體對比了習、李接見林鄭月娥的排場。中共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港澳辦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等,上下兩場都有參與。李克強接見林鄭時,過去一般只有韓正及國務院秘書長肖捷出席,今年則有外長王毅及有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趙克志參與。習近平的一場,則有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中央統戰部部長尤權參與。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林鄭月娥前兩日的行程神秘。劉銳紹指出,林鄭第一、二天行程「理應屬於公務,但竟並無如常對外公開⋯⋯究竟她出席了甚麼活動?會見何人?」劉銳紹估計,林鄭會見的可能是港澳事務官員。
那麼,林鄭月娥連任特首的機會如何?劉銳紹表示仍「難以判斷」,因北京全面管治下,所有人都在其掌握之內,根本無須及早下定人選。而根據過去多屆的情況,「或要等到選前一刻才能知悉北京屬意的特首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