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懂得,所以低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低頭,是認慫,也是求教,廣納民言,為己所用。一個人越聰明,越會向這三個人低頭.
一、向父母低頭
在《初刻拍案驚奇》裡,有一個叫劉達生的小夥子,宋朝河南開封人士,父親很早就過世了,他和母親吳氏相依為命。
有一天,劉達生和母親一起去附近的一座道觀祈福。此後,吳氏和一個道士相好了。
劉達生認為,母親不守規矩,這是不對的,應該和道士斷交,但是母親不聽,還認為劉達生妨礙了她的個人感情。因此,母子倆鬧得不可開交,不得不讓官府出門調解。
官府裡,斷案的府尹問劉達生,為何讓母親如此憤怒。劉達生一口咬定,是自己犯錯了,惹得母親不高興,所有的責罰,都應該承擔。
府尹認為,吳氏也有錯,應該打二十大板。劉達生見狀,趕緊伏在母親身上,不讓母親受苦。
因為劉達生一直在父母面前低頭,因此府尹非常喜歡他,還舉薦他到朝中當差。家庭也因此興旺發達。
誠然,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稱職的。父母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總有對不起兒女的地方。
但是父母對我們的教導,是沒有二心的,出發點一定是美好的。順著父母的意願,一步一步成長,雖然我們會覺得「違心」,但是家庭會因此變好,未來也會充滿陽光。
二、向仁義之人低頭
在漢朝初年,劉邦派使者陸賈去南越,和趙他談判。趙他趁著混亂的局面,佔有了南越的三個郡,並且自封為王。
陸賈拿著劉邦的封印,一路到南越,趙他坐在高台上,一副愛理不理的姿態。
陸賈說,劉邦用五年的時間,就平定了天下,這不是人的力量,而是蒼天的意願。劉邦體恤民眾的疾苦,不想再有戰禍,因此送來封印,主張和睦。
趙他忽然驚醒,叩首接過了封印。
古人說:「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但凡能夠高高在上的王者,不是他有多厲害,而是他成為了「眾望所歸」的人,是仁義的象徵。
因此,聰明的人,一定會向仁義的人低頭,和正義的群體站在一起。
再聰明的人,沒有仁義的根基,肯定會失敗。這樣的道理,任何年代,都是需要領悟的。
學會低頭,才能抬頭。(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向愚蠢的人低頭
做人,該糊塗的時候糊塗,該清醒的時候清醒,生活才會通透。
通常,我們在路上遇到熟人,會問一句「吃了嗎」。對方回答「還沒有呢」。然後兩個人相視一笑,就過去了。
為甚麼對方沒有吃飯,你卻不請客呢?如果你較真了,一系列的麻煩就來了,並且人際關係也會變得尷尬。
聰明的人,在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上, 說一些含糊其辭的話,但是恰到好處。
揣著明白裝糊塗,就像一塊被磨掉了稜角的石頭一樣,不會扎傷別人,別人就不會怨恨你。
遇到愚蠢的人,你就要學會圓滑,主動退一步,顯得比對方更無知,你就會活得自由自在。
結語
古人說:「人太剛則易折,水至柔則無損。」
做人剛柔並用,把陽剛的一面展示在工作上,把溫柔的一面體現在為人。
低頭有兩種:一是笑著低頭,二是哭著低頭。
與其被人強行按下頭,不如主動低頭,免受屈辱,違背做人的規矩。
因為懂得,所以低頭;學會低頭,才能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