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1月15日訊】11月4日,美聯儲議息之日注定載入史冊。這一天,Taper正式官宣,因疫情而導致的史無前例的、毫無底線的大放水終於走向拐點。
但金融市場視乎並不關心,繼續嗨成為了主流節奏。決議公布之後,美股跳漲,三大指數再次刷新歷史最高記錄,而原本逼近兩週多來高位的美元指數跳水,迅速跌穿94大關,當然,也因為英國預期的加息沒有實現,英鎊兌美元暴跌,所以美元指數又回到了94之上。11月10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盤中一度拉升重上1.6%,而油價、金價大跌。
儘管金融市場對待Taper的態度較為凌亂,有的甚至與不少交易者的預期完全相反,但整體表現波瀾不驚,與美聯儲此前與市場的充分溝通有關。
1
美聯儲講了什麼?
關於縮減購債。美聯儲稱將自11月開始每月減少購買100億美元美國國債和5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如果經濟前景發生變化,再做好調整購買速度。按照美聯儲每個月縮減150億的進度,大致於明年6月就能完成。但注意關鍵詞「經濟前景發生變化」,意味著美聯儲可以加速(或減緩,概率很小)縮減進程,就是不給市場一致性的確定預期。意思就是通脹繼續飆升的話,加快減碼速度,如果經濟活力下降的話,就減緩減碼速度。
不過,至多8個月縮減的進程,明顯過快了。相比之下,2013年美聯儲用了10個月的時間才逐漸結束Taper進程。10次車禍9次快,這麼快的速度縮減,對於目前泡沫化的金融市場並不利。當然,這可能是被迫的,因為通脹問題越來越嚴峻了。
關於通脹。鮑威爾依然認為通脹上升是暫時的,明年第二或第三季度通脹應該會下降。但美聯儲似乎對其暫時性觀點缺乏信心,將聲明中「通脹上升,主要反映了暫時性因素」改為「通脹上升,主要反映了預計是暫時的因素。」預計一詞,顏面掃地。還有「明年第二或第三季度通脹應該會下降」,估計到時候美聯儲也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全美國人都知道美國的物價飆升,民眾感受到的起碼在15%左右,但是鮑威爾死活都說通脹是暫時的。這可能是置美國的經濟死活不顧,置惡性通脹的趨勢不顧,繼續拖延縮水給自己造政績,為自己的連任鋪路。
關於加息。鮑威爾稱現在還不是提高基準利率的時候,縮減購債的時機對加息沒有直接信號意義。然而,市場交易者並不相信美聯儲,更是不相信鮑威爾關於通脹是暫時的鬼話。議息會議決議公布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美聯儲在2022年7月加息的可能性為90%。交易員預計美聯儲2022年12月前將加息兩次。
CME美聯儲觀察工具也顯示,當前交易員認為美聯儲在明年6月份首次加息的概率達到了逾67%;第二次加息則發生在明年9月,概率為51%;第三次加息在2022年12月的機率也超過50%。另外,有數據顯示,過去一週市場對美聯儲明年6月加息的概率一度升至了近90%。這比過去2次議息會議所預期的加息時間整整提前了1年有餘。
Taper+加息,唯一可以對比的是2013-2014年的案例。那一次,Taper結束後,時隔了整整2年才最終開啟加息週期。這一次,市場直接押注6-7月加息,顯然比上一次要快得多。只是8年前的縮表,是美國經濟強勁增長時期,有縮表的資本;但這一次,是在美國刺激的藥效過了之後,經濟開始下行甚至處在衰退的邊緣,這個時候縮表,和當年的情形又不一樣,對經濟的打擊更大。
2
美聯儲作為全球央行的央行,過去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與權威性。然而從去年開始,美聯儲很多不專業的言論和決策,越來越受到全球投資者的質疑。
今年,美聯儲發生了嚴重的誤判,尤其是通脹問題上。3月,美國通脹率快速攀升至2.6%,超越正常2%的水平。當月,鮑威爾安撫金融市場,開始重申「通脹是暫時的」。後來,通脹越來越高,4月飆升至4.2%,5月飆升至5%,並在後續幾個月持續保持在5.4%的水平。近日,美國公布9月核心PCE(排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環比上漲0.2%,同比增長3.6%,與8月同比增幅保持一致,延續近30年最高水平。而該指標是美聯儲極為看重的,CPI飆升美聯儲可以說是暫時的,但是這個對通脹統計更保守的PCE現在都接近2%的兩倍了,美聯儲基本上找不到推脫的理由。
3.6%是個什麼概念呢?在2020年9月之前,PCE超過2%即可啟動加息程序,現在都已經是接近翻倍了,但是連縮表都沒開始。為了擺脫質疑,美聯儲又找到了一個理由,將「前瞻性」修改為「平均目標通脹制」,進而放任至目前失控的狀態。意思是就算超過2%也沒關係,只要在一個時期內平均是在2%左右就可以了。這樣的行為,只會讓美國的通脹逐漸失控,非常危險。
美國長期通脹指標爆表。美銀追蹤的非臨時通脹指標在5月較為溫和,僅為37,到6月翻了1倍,達到75。9月CPI數據公布之後,該數據從此前的80攀升至9月的96,而臨時性通脹指標連續6個月讀數為100。這自從1995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而在11月2日,耶倫還在不厭其煩地欺騙市場,或許美聯儲再喊「通脹是暫時的」,已經沒有人相信了。
對於通脹的嚴重誤判,會讓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陷入被動之中。
我們知道,美國通脹創下數十年新高,最重要的核心邏輯是美聯儲在去年釋放了天量的貨幣。其次,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全球供應鏈大混亂,商品短缺成為必然。後者非常棘手,因為疫情持續爆發,供應鏈恢復起來會很慢,即便後期美聯儲「暴力」加息,並不一定能壓制住通脹。而美聯儲對於通脹的誤判(有一點可能是心裏很清楚,但迫於金融維穩一拖再拖),可能已經錯過最佳出手時間,後續將付出代價。
當然,不僅是美國,還有歐日韓印「惡性」通脹都回來了。日本肯德基無薯條可賣,印度蔬菜價格翻倍,而韓國一公斤牛肉大致2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90元)。種種跡象表明,全球商品短缺,惡性通脹可能已經如期而至。而在中國,因為老百姓消費能力迅速下降,通脹維持在正常水平,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非常快,並為全球供應商品。即便是這種大背景下,通脹仍存一定壓力,比如最近中國國內的菜比肉貴的現象,菜價飆漲。未來隨著煤價電價和能源價格上漲,通脹也將非常嚴峻。
除了通脹,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增長預估不足。今年三季度,美國GDP年化環比增長2%,低於預期的2.6%,為2020年二季度以來的最慢增速。其中,商品支出統計中,汽車和零部件的個人消費支出幾乎是創記錄的暴跌,對整體GDP數字的貢獻是-2.4%,這是1980年二季度之後的第二差記錄,而上世紀80年代正是惡性通脹時期。
個人消費支出增速疲軟,商品消費增速由正轉負。另外,貿易出口、聯邦政府支出以及住宅固定投資均不同程度拖累GDP增速,這與上一次議息會議鮑威爾所強調的「復甦的步伐超出了預期」明顯偏離。
14年前(2007年),美聯儲不厭其煩地給市場傳達信號:次貸可控,沒問題,即便有問題也會得到救助,還會通過各種工具(比如降息)來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市場相信了,美股持續暴漲,樓市持續火熱。
但事以願違,後來全部打臉。美聯儲嚴重低估了次貸對於金融體系內部的傳染性,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到底有多麼嚴重,最終釀下全球經濟悲劇。
今年,美聯儲嚴重誤判通脹形勢,且動作遲緩。未來,美聯儲可能會被迫採取耶倫時代的平衡之法,即在通脹偏離與經濟增長做出艱難選擇。這會不會良成大禍,我們走一步看一步。
3
美聯儲將在未來8個月以內完成縮減購債計畫,大概率是迫於通脹失控的壓力。但這讓耶倫的工作很難辦,因為財政空虛,需要繼續大量發國債補充彈藥:8—10月,已經憋了5000億至8000億需要發行,10月之後還有新財年的巨額財政赤字需要消化。未來幾個月,美聯儲將停掉購債,沒有了最後的兜底人,讓美國國內金融機構吞掉的壓力太大,相當於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一起是雙縮表抽水,對市場的殺傷力可能更大。
美聯儲縮減購債與財政部大肆發行新國債的雙重壓力,讓美元氾濫的流動性備受考驗。除此之外,還面臨供應鏈斷裂、通脹失控等大難題,美聯儲目前只是維持各方平衡走鋼絲罷了。能走多遠,美聯儲可能心裏也沒底。
近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稱,隨著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收回其在疫情期間提供的金融支持,全球股市和樓市面臨「大規模」拋售風險。最近,美國在線房產大企業Zillow也爆倉了,他們買了大量的二手房準備翻新之後再賣出去,結果現在卻也折價銷售,虧損嚴重。未來不斷加息可能將和美國超級滯脹如影隨形,全球的離岸美元抽離,風險資本狂歡結束,一個全球股市和樓市雙殺的時代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