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英國、加拿大等32國,下月起取消中國普惠制關稅待遇。(圖片來源:Ruby Tang/看中國)
【看中國2021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何佳慧綜合報導)歐盟、英國、加拿大等32國,下月起取消中國「普惠制待遇」,意味中國出口貨物失去原本作為發展中國家享受的特殊關稅優惠。分析認為這個集體行動凸顯美國盟友正在助力抗共,相信後面還有更厲害「後着」——劍指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也有評論認為,中共用經濟實力影響別國已走到盡頭,日子越來越難熬。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出的公告,今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地的貨物,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地貨物,不會再獲簽發「普遍優惠制度」(普惠制)原產地證書,相關國家亦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
普遍優惠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 GSP)是指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出口製成品、半製成品,在最惠國稅率基礎上進一步給予進口關稅減免。近年來多國已陸續取消對華的有關待遇,如今只剩下挪威、新西蘭及澳洲3國仍保留給予中國普惠制待遇。
對於這場32國的「聯合行動」,中共海關總署回應稱普惠制不是「永恆」、中國的「畢業」證明其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云云。也有專家稱中國仍在世貿組織(WTO)內,與他國也有不同貿易協議,取消「普惠制」待遇對中企的出口成本影響有限。
不過,親共港媒《東方日報》的評論則透出焦慮,形容「32國圍攻中國,齊撤關稅優惠」,明顯是貿易戰的延伸,尤其是作為美國盟友的英國及加拿大,還有早前取消與中方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歐盟同在行動之列,「集體助力抗華,加快『去中國化』進程,估計還有後着」,而這個「後着」劍指的正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最優惠國待遇」(Most Favoured Nation, MFN)地位。
該報評論提到,32國的聯合行動正呼應了美國政界的部署。2021年3月,美國國會議員提出《中國貿易關係法案》(The China Trade Relations Act),要求撤銷中國在2000年9月獲得的永久性最惠國待遇,亦即是將美中貿易關係拉回到2001年前的狀態,讓美國總統每年都需要批准延長中國的貿易優惠地位。有份提出法案的共和黨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當時形容:「現在是保護美國人就業、並讓中國共產黨為其強迫勞動營和惡劣踐踏人權承擔責任的時候了。」
《東方》的評論文章指,若中美元首年內對話未見成果,相信美國會再有所行動。又留意到美歐就雙邊鋼鋁產品貿易糾紛達成和解,更同時表示將制訂一項打擊鋼鋁業「骯髒的生產」與產能過剩問題,「由於中國生產全球逾半的鋼鐵,外界估計美歐劍指的就是中國。故有理由相信,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火必然陸續有來。」文章進一步解讀近期大陸當局對各行業的整改、對兩岸形勢的評估、嚴控大宗商品炒作,乃至鼓勵民間「儲糧」過冬,是「做好跟美國全面脫鈎以至全面開戰的準備」云云。
時事評論員蕭若元在他的網台節目中評論此事,笑言「中國終於平視世界,不再是發展中國家」,而失去「普惠制」關稅優惠對中國而言「非常非常大鑊(嚴重)」。例如中國與歐盟2020年的貿易增長4.9%,達6,495億美元,中國首次躍居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取消普惠制後,中國輸往歐盟的產品關稅會大幅上升。然而東南亞製造業國家如越南、印尼等國家依然享有優惠關稅,這樣會促使中國企業生意更艱難,對中國貿易有毀滅性的打擊。
香港財經專欄作家利世民在網台節目談到,中國加入WTO後最大增長也只是6、7年時間,到2008年京奧已達到頂峰,往後的13年出口增長已不復當年;後來提出搞高科技,卻因為抄襲外國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和威脅國家安全等爭議,引發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矛盾,最終成為「貿易戰」的觸發點。
如今貿易戰一波未平,中共試圖用經濟力量影響別國內政,又引起了美國和歐洲的警惕,如NBA球員說支持香港要被杯葛、中共插手干預外國電影內容等。有見及此,歐美也開始在嚴格執行自己一套制度,表明「不會懦弱到放棄自己原則去遷就14億人的市場」。
利世民說:「現在越來越趨向是,圍牆內的牆國有一套自己的規矩,外邊有另一套規矩」。西方大企業在兩邊陣營面臨「二選一」,不止關乎是否配合中共審查的道德問題,還要面對美國的法規,一旦踩地雷便得不償失,唯有選擇全球70億人減去14億人的市場。近日科網企業Linkedin和雅虎相繼退出大陸便是例子。
「久而久之,此消彼長,牆國內只會越來越侷促,越來越難跟自己人交代。」利世民說,反過來說,這些貿易壁壘最終都是雙輸的,「問題是,誰最終更難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