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吃飯為何稱為「做東」?3個餐桌上的「老講究」。(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招待朋友免不了請客吃飯,平時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今天我做東,大家好好聚一聚」。這個吆喝著請大家吃飯的人就被稱為「做東」,或是「東道主」,但為甚麼請客吃飯是「做東」,而不是做南、做北呢?
一、「做東」一詞的由來
「做東」這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彙,背後隱藏著中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儒學奠基人周公制定的《周禮》後,中國就有了各種大大小小的禮儀文化,在他的影響下,弟子後輩們編纂出了影響深遠的儒家經典《禮記》。
在《禮記》中有記載「主人就東階,客人就西階」。這句話說的就是主客之間禮儀關係,即客人要坐在西邊的位置,主人坐在東邊的位置,而「做東」一詞就是由此而來,不過對於請客的人,與其說「做東」,不如說是「坐」東。
還有一種說法是「做東」來自《春秋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鄭文公在走投無路之下,請「說客」燭之武去秦國說服秦穆公,見到秦穆公後燭之武說道「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秦國在西邊,而鄭國在東邊,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就是「東道主」,後世也就把「東道主」作為了「主人」的一種尊稱。
二、中國古代為何「以東為尊」
這種「以東為尊」的座次禮制,自戰國始,經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仍舊世代延傳。而主東賓西這樣的禮儀尊卑,則慢慢的被注入了文化內涵,後有了請客稱為「做東」,請客的人稱為「東道主」,但為何中國古代會有「以東為尊」呢?
1、在方位上「以東為富」
北京是一座有歷史、有內涵的城市,而老北京人曾有這麼句話「東富西貴,南貧北賤」,一句隨意的俗語往往也都有著一段很有意思的來歷。在中國古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對應著不同的等級地位,北京這座四四方方的城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也被分得清清楚楚。
在清朝學者唐晏的《天咫偶聞》中有「東城富西城貴,北城窮南城賤」。東邊靠近通惠河是運輸往來的重要據點,國家的倉庫也主要集中在這裡,所以東邊是京城的「金融中心」,住在這裡的人自然都是富商大戶。
西邊是王公貴族雲集的地方,清朝的大臣們多居住在此,住在西城的人非富即貴所以稱為「西城貴」。而南北兩個方位大多都是窮苦老百姓居住在這裡,魚龍混雜、三教九流,自然沒辦法和西城、東城相比。
2、禮儀文化上「以東為貴」
在中國的禮儀文化中,一直都是「以東為貴」,講究東為首西為次,從古至今,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廟也都是居於故宮東側,而皇后居住的地方稱為「東宮」,太子則稱為「東宮太子」。
《禮記》中,對於座次的規定還有「夫坐東面西,妻坐西面東」,丈夫為一家之主要坐在東向,妻子則坐在西向。古人認為東方的坐位是尊貴的位置,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也所記載,「古人之座,以東向為尊」,這些統統都說明了古代宴客的座禮之道。
通過座次也可以看出某個人物身份的尊卑,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話「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由此看出那時也是以東為尊,項羽自居東尊位(面東而坐),當仁不讓。
直到現在,我們生活中還常有以「東」為貴的例子,如收房租的人叫做「房東」,有股份的投資人叫做「股東」,這些稱呼既是一種尊敬,也凸顯出了「東」在禮儀尊卑上的重要性。
三、「做東」時注意的基本禮儀
「做東」——請客吃飯,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事情,尤其是在現在的商業社會,這樣的飯局往往是不好應付的,它既是一個技巧也是一門藝術。餐桌上有3個「老講究」,如果做不好很容易貽笑大方,所以有些最基本的禮儀我們應該注意。
1、座次
中國傳統的就餐通常是以圓桌或八仙桌為主,作為「東道主」應提前到達,在靠門的位置等待賓客。和古代不同的是,現代人在座次上是以「面朝大門為尊」,飯局地位最高的人坐在這個位置,然後左為上右為下依次安位,根據主客、賓客的身份、地位、親疏進行分坐。另外注意雙方關係緊張的,應儘量避免安排坐在一起,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麻煩。
2、點菜
國人非常講究點菜的禮儀之道,「做東」的人雖是請客的人,但在點菜上應以客人為主,讓賓客先選菜。另外在點菜的數量上也有講究,即「點雙不點單」,中國人認為單數是不吉利的,點菜時要點雙數。一般常見的是八道菜、十道菜、十二道菜,葷素搭配好,葷菜一般要大於素菜,熱菜要多於涼菜,最後還要有湯,儘量做到各個方面都兼顧到。
3、筷子
民間常有「菜不擺三,筷不拿五」的說法。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不能是3個菜,3是單數而且是祭祀的時候才會擺3個菜;在拿筷子時,不能出現五根單隻的筷,筷子的長短必須一致,如果有單根或是長短不一的情況,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因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甚麼不好的事情,會說「三長兩短」,而在古代,人去世後要裝進棺材裡,還沒蓋上棺蓋時,正好是三長兩短的樣子,所以說這樣很不吉利。
在有些地方,人們吃完飯會將筷子橫放在碗上,表示酒足飯飽,不再進食,如果是客人這樣做可以;但作為「做東」的人,即使用餐完畢,也不能將筷子橫著放,這樣做非常不妥,也是對客人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