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組織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圖片來源:NATO/CC BY-NC-ND 2.0)
【看中國2021年10月22日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近日表示,北約的戰略中心將向中國轉移,這意味著北約對其中國戰略的重大反思,拉近了該聯盟與美國的立場,擴大了雙方對抗中國威脅的合作空間。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本週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指出,北約將大幅擴張目標範圍,將對抗中國崛起納入其中。
斯托爾滕貝格表示,中國已經通過其網路能力、新興技術和武器裝備對歐洲的安全造成影響,對抗中國崛起帶來的威脅將是北約未來十年的戰略重點。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主任瓊斯(Bruce Jones)表示,北約公開以這種潛在的對抗方式描述中國不斷擴大的戰略威脅,意味著北約內部對華策略的重大轉變。
他告訴美國之音:「關於北約是否應該聚焦於俄羅斯、歐洲或者是否應該成為美國對中國更廣泛的重新定位的一部分,一直存在著辯論。而秘書長的發言為北約指出了未來方向,他得到了一些內部成員的支持。」
斯托爾滕貝格在採訪中表示,北約將在明年夏季的峰會上通過對未來十年的戰略構想,保護北約盟國免受中國威脅。目前的版本在2010年通過,沒有提及中國。
這個擁有30個成員的聯盟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前的關注重點是俄羅斯和恐怖主義。北約在2019年的峰會公報中首次提到來自中國的威脅。
自那以後,隨著中國以更具侵略性的方式在全球擴大影響力,北約對中國崛起的擔憂迅速增加。在今年6月的峰會聯合公報中,北約領導人稱中國「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與聯盟安全有關的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漢密爾頓(Dan Hamilton)告訴美國之音:「中國正向歐洲走來,作為一種力量出現在歐洲,包括對國防相關供應鏈的投資,對港口的投資。」
漢密爾頓提到,中國還將軍事觸角延伸到大西洋、地中海和北極地區,與俄羅斯在北約的後院展開軍事演習,這都對北約的安全造成威脅。
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在8月測試了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超高音速導彈,這令西方的情報部門感到驚訝,稱中國在下一代武器研發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中國予以否認,稱只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測試。
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北約對中國看法的轉變呼應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拜登政府認為,西方與中國的競爭是民主價值觀與專制主義的對抗,中國的軍事開支和野心不斷增長已對西方民主聯盟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
但對美國的歐洲盟友而言,過去幾年與美國的合作遇到了阻礙。當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質疑北約的價值,一些歐洲國家也提出「戰略自治」的概念,要求減少對美國軍事能力的依賴。
在拜登就任後,美國逐步恢復了與盟友的聯繫和合作。自本月初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到訪華盛頓後,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J. Austin III)本週開啟歐洲之行,將於週四和週五出席北約部長會議。
瓊斯認為,如何應對中國的挑戰將是這次北約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美國和北約內部其他成員都有意願達成協作。
他說:「人們願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努力,使這種一致性發揮作用。儘管歐洲對本屆政府有問號,可能對未來的政府也有問號,但這些共同的利益比不確定性更大。」
中國與俄羅斯
在奧斯丁抵達布魯塞爾出席北約會議之前,他訪問了臨近俄羅斯的喬治亞、烏克蘭和羅瑪利亞,重申支持這些國家反對俄羅斯的立場,並鼓勵他們加入北約。
對於中歐、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而言,俄羅斯是一個更直接的威脅,任何戰略資源從俄羅斯轉移到中國的提議都可能遭到北約內部來自這些地區的成員國的阻撓。
專家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不應該被看作是單獨的威脅,這兩個國家密切合作,目的都是破壞歐洲和美國的盟友關係,以及影響歐洲內部的團結。
漢密爾頓說:「如果俄羅斯感覺到中國的支持,它可能會在涉及烏克蘭、白俄羅斯或軍事演習等問題時感到更有膽量。同樣,中國可能覺得有俄羅斯的支持,那麼可能會比平時更冒險一些。」
不過,分析認為,俄羅斯更擅長利用軍事威脅,中國更傾向於利用經濟脅迫。
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倡議下,中國與波羅的海、黑海和亞得裡亞海之間的中歐和東歐國家在2012年建立了「17+1」合作組織,後來立陶宛指責該組織是為了分化歐盟,在今年3月宣布退出,變成「16+1」。
通過該項目,巴爾幹半島國家黑山向北京貸款近十億美元興建高速公路,最後卻陷入債務危機。如黑山無力還款,中國將有權使用黑山抵押的土地。目前歐盟和美國已經出手,幫助黑山償還了部分貸款。
美國傳統基金會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卡拉法諾(James Jay Carafano)表示,中國的脅迫方式比俄羅斯更為巧妙,對歐洲的安全危害可能更大。
他9月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寫道:「在歐洲,中國正在與較弱的民主國家打交道。它做生意的方式破壞了與西方的自由市場競爭。然而,這是一種滲透這些市場的方式,比普京使用的欺凌、威脅和不那麼微妙的犯罪侵略更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