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在現代指兒歌,而在明代以前,所有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童謠在現代指兒歌,而在明代以前,所有童謠幾乎都是政治童謠,預言或揭示某些朝代的興亡更迭、歷史人物的成敗禍福,以及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兆或驗證等。大體呈現出亂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的特點。
以下是中國歷史上10條有名的童謠預言,它們精準的預言了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弧箕服,實亡周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週末年的一天,周宣王在都城鎬京大街上聽到有一群兒童喊:弧箕服,實亡周國。宣王大驚,以為賣「弧箕服」(乘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命令把賣「弧箕服」的統統抓起來殺掉。他哪裡知道,這裡講的弧箕服其實另有所指。
當時有一對正在賣弧箕服的老年夫婦為逃避追捕而跑到城外,發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覺得可憐,就收養了下來。這對夫婦逃到了褒部落,這個女嬰就由褒族人養大。長大後的褒姒美貌非凡,後來褒族首領為了營救被周幽王關押的褒族大臣,便施用美人計,將褒姒送給幽王。此人荒淫無道,得了褒姒,更是欣喜若狂。而這褒姒卻偏偏是個冰美人,從來不笑,令幽王頗為煩惱。
當時都城外驪山的烽火台上是專門用來在西戎進攻時點火報信,令各路諸侯前來救駕的。輕易不可點火。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竟然下令點燃烽火,調戲了諸侯,褒姒見此鬧劇,終於開顏一笑。
後來西戎真的前來進犯時,面對升起的烽火,各路諸侯以為幽王又在搞什麼花招,便未作反應。周幽王被迫出逃,後來在驪山被西戎殺死,西周滅亡。「弧箕服,實亡周國。」的預言就這樣應驗了。
二、「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在位時,曾有童謠說:「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胡」指匈奴。於是命令蒙恬率30萬大軍北伐匈奴,以絕亡秦之患;又徵集近百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以防胡人南侵。最後因修長城,給天下百姓帶來巨大的負擔,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便率先拉開了「亡秦」的序幕。
秦始皇駕崩後,李斯、趙高等人又密謀篡改遺詔,本是長子扶蘇繼位,卻擁立少子胡亥登基。而這個秦二世胡亥也就正好應驗了「亡秦者,胡也」的童謠。
秦始皇(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三、「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
漢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位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像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至漢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
四、「千里草,何青青」
據《後漢書》記載,漢獻帝元年初,長安有童謠說,「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乍一聽難解其意。「千里草」實為「董」,「十日卜」為「卓」,這首童謠是講董卓的。而無論是「千里草」還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於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將自下摩上,以臣陵君。「青青」指爆發,暗指董卓暴盛當權,卻又迅速敗亡,落得「不得生」的結局。董卓因為飛揚跋扈引起諸侯討伐,最後被他的養子呂布所殺。
五、「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
漢獻帝建安初年荊州有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這是說漢代從中興以來,僅荊州能保全,等到劉表任荊州牧以後,百姓還能生活豐足快樂,但到建安九年便要開始衰落了。所謂開始衰落,是指劉表的妻子死去,各位將領也都零落衰亡。所謂十三年沒有什麼遺留,是指劉表又要死了,因而荊州就要衰敗了。
當時華容縣有個女子,忽然啼哭道:「將有大喪。」因言語過差,縣令以為妖言惑眾,遂將其逮捕下獄。月餘,女子忽於獄中哭道:「劉荊州今日死。」華容離荊州數百裡,縣裡隨即派人騎馬去驗視,而劉表果然死了。縣令於是放了她。她續又歌吟道:「不意李立為貴人。」過後不久,曹操平定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六、「三公歸於司馬」
東吳國力不強,吳王對部下不信任,把屯邊守將的妻子兒女當作人質安置在後方,稱為:「保質童子。」每天都有十幾個保質童子因為身份類似而在一起玩耍。
孫休永安三年二月,一天,一個四尺多高,大約六七歲的男孩,穿著青衣忽然來和這群小孩作遊戲。小孩們不認識他,都問他:「你是誰家的兒子,今日忽然來了?」 他答道:「見你們玩的高興,所以我也來玩了!」大家端詳他,發現其兩眼發出外射的光芒。小孩們畏懼而再次問他。他答道:「你們怕我嗎?我不是人,是熒惑星,我有話要告訴你們:三公歸於司馬。」小孩們大驚,有的跑去告訴大人,大人開始跑來看出了甚麼事。男孩說:「我走了!」聳身跳躍,飛入空中。眾人抬頭看他,見他好像拽著一疋布匹似的上了天。跑過來的大人還看得見他。見他飄飄漸高,不一會就消失了。
當時吳國法令很嚴,眾人不敢把這件事說出來。四年後蜀國滅亡,六年後魏國被司馬氏廢掉,二十一年後吳國被司馬氏的晉朝統一了,三國都歸於司馬氏的晉朝了。
七、「楊花落,李花開;桃李子,有天下」
這首童謠流行於隋朝末年,意指楊姓敗落,李姓興起。隋煬帝楊廣本就多疑,聽到了這樣的民謠,自然會對於朝中李姓嚴加防範,甚至還無故誅殺了數位李姓功臣及其全家。但殺了一圈,卻漏掉一人。
大家知道,「桃」與「陶」為偕音,而陶唐又是上古時期堯帝的別名,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至「唐」。李淵在太原起兵時的爵位正好是唐國公,唐李取代隋楊,得到了天下,建立了大唐。
李淵(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八、「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據《元史》記載,(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謠云: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當時黃河兩次決口,洪水侵入大運河及河北、山東的漕司鹽場。河患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也嚴重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於是元廷徵集26萬民工修河,欲半年左右將河水勒回故道。民工挖河時,發現一獨眼石人,背後刻著「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字。正好與當時民間流傳的童謠相吻合。
消息很快傳遍大河上下,人們都以為天怒人怨,元朝氣數將盡,天下要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率先舉起反元義旗,中原農民蜂起響應,成為元朝滅亡的一根導火索。
九、「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即位,並著手削藩以鞏固自己的勢力。在剷除了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後,將矛頭指向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朱棣雖負抵禦蒙古之重任,是舉足輕重的藩王,但是這一次,卻即使裝瘋都不能倖免被削藩之運。最後燕王朱棣起兵打敗建文帝,攻佔南京,作了皇帝。
當時建文帝削藩期間,曾有一瘋道士在街頭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事後人們終於知道「莫逐燕」,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則燕王必將高飛,最後作皇帝。這也就是「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的意思。
朱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十、「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黃花滿地發。」
清嘉慶年間,北京地區出現了這樣一則童謠:「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黃花滿地發。」古人認為,閏八月不吉祥,從而民間有「閏七不閏八,閏八見刀殺」之說。嘉慶十八年(1813年),正是閏八月的年份,出於太平的考量,清朝就將這年皇歷改為閏二月。古代黃花也就是菊花,被稱為刀兵的讖語,而「滿地發」也就是刀兵四起。
儘管認為地更改了皇歷,但天意難違。這年九月十五日,也就是原閏八月中秋節這一天,照樣出現了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教起義,居然還殺入了清廷的最高機關所在地紫禁城中。這可是從亙古未有之事,也就成了整個大清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後來還流傳另一首童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兩年半」。說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宣統)在位兩年半,就被辛亥革命給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