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正在變得千篇一律(圖片來源:合成圖 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7月12日訊】越來越多的人,正陷入一種「喧囂的沉默」當中。
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王小波先生,曾經在他的雜文裡寫過一件趣事。
他說法國19世紀有一段時間,兩個農村姑娘打照面,都要先說上一句「天主是值得讚美的」。王小波先生說,法國村姑們這樣說,並不是因為她們有多麼篤信宗教,而是為了體現自己是讀過書,有思想的。所以,這話不能拿來衡量天主教在當時法國的普及率——說話的兩位姑娘並不是在談論信仰,而只是在互發「身份確認」。
其實王小波先生寫的這個現象,還有一層成因他沒有點透:法國自18世紀大革命以來,歷次的革命、運動、戰爭已經把法國底層社會鬥疲了、也斗怕了,基層社會中其他信息符號都已失效,唯獨剩下這句「天主是值得讚美的」,至少在波旁復辟時代是既安全、又能彰顯身份、還正確無比的,於是村姑們只能這樣打招呼了。
這個故事能引發我們的很多思考:我們通常認為,交流是為了傳遞信息和思想。但事實上,人類演化出複雜語言系統的主要目的,可能壓根不是為了傳遞信息。
我曾看過一本人類學的書,說太平洋上有某個小島,在這個原始社會中,不相識的島民們一旦見面,就會拚命的聊天,交換的卻都是一些對彼此並無意義的信息。
人類學家用了好長時間,才弄明白了他們這樣做的意義所在:
原來島上長時間存在著人相食的傳統,卻同時有著不吃熟人的規矩,於是謀生人彼此見面,第一時間就必須拚命地交流,能傳達多少信息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彼此之間盡快熟絡起來,這樣才能互相建立「安全聲明」,不至於兵戈相向。而為了不再聊天中節外生枝、產生矛盾,他們說的都是一些很沒觀點、沒營養的廢話。
原來,我們彼此說這麼多,只是為了不互相吃掉。
這個案例可能會解釋人類語言進化史的一個難解之謎——原始社會傳遞的那些信息,原本只需要一些很簡單的單詞就好,人類為什麼會進化出那麼複雜的語言系統呢?可能只是為了互相建立信任,說白了就是套近乎,以便不彼此相食。
是的,正如飛禽走獸用皮毛給自己施加一層「保護色」,人類的語言的主要作用不是交流信息,而是為了求生做出的偽裝,語言就是人類的「皮毛」,是人類的「保護色」。
明瞭了語言的初衷,我們就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王小波先生的那本雜文集,名叫《沉默的大多數》。
但請你仔細觀察一下當下的生活,會發現如今大多數人似乎並不沉默。相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這種東西出現後,你會發現這些媒介非常熱鬧,大家都熱衷於轉發一些觀點高度相似的文字。
那麼王小波先生錯了嗎?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沉默?未必。
套用上述「保護色」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輿論場上的大多數人,其實都陷入了一種「喧囂的沉默」當中。
你觀察到沒有,你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轉朋友圈,發狀態時,已經不是在真的表述自己的主張,而是在仿照法蘭西的村姑和太平洋的島民,在人際關係圈中反覆播發某種「安全聲明」去。
我記得在微信最開始的幾年裡,情況還不是這樣的,很多人發朋友圈很隨意,很多觀點犀利的好文章,會傳的很廣。所以當時微信公號的質量普遍是很高的。
但當微信的社交屬性越來越濃之後,大家顧慮也越來越多:我轉發這個文章,朋友圈裡的張局長會怎麼看?劉書記又是什麼觀感?亦或者我那思想頑固的三舅的小姨子的二大爺會是什麼感覺?這些人如果看此文不舒服,會不會在現實中於我不利?……
這一圈想下來,很多好文章你也就不敢轉了。只剩下一種文章能大行其道,那就是「保護色類文字」——相同的觀點,相似的表達,淺顯易懂而略顯浮誇的情緒、經常會匯成一首首大合唱。
於是像「震驚,中國這項技術領先美國一百年」、「解氣,這個美國反華分子終於死了」之類的文章會刷屏,也就不奇怪了。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是當下中國最安全、也最能激起廣泛贊同的表達,是「保護色」中的戰鬥機。大多數人需要轉發這樣信息表明自己的立場,尋求集體認同,這可以理解。
我最近看到有些朋友熱衷於辟一些「戰狼謠」,甚至質問為什麼這樣的公開造謠能不受懲罰。
比如這種微博,我看到有朋友在寫長文批駁之,論證拉姆斯菲爾德不可能那樣說過……真沒必要,人家寫30個字意淫一下,意外成為流量爆款,名利雙收,被無數腦殘粉追捧。你寫三千字條分縷析的批駁之,卻可能被人罵「公知」、「歪屁股」,弄不好還被刪稿,你犯的著嗎?
是的,我覺得真沒必要這樣追問。那些製造和傳播這些謠言的人。他們真的關心這些謠言是否真實嗎?並不。
這種謠言的製造者只關心謀利,傳播者只藉以表達立場,只有我們過於較真了。
王小波說大多數人是沉默的,而在信息時代,大多數人是喧囂的,但他們依然是沉默的,我們生活在一種「喧囂的沉默」當中。
大多數人傳遞的大多數信息,要麼無意義,要麼是虛偽、虛假的。那些小聲說著真誠語言的人,卻越來越難以互相聽到了。
寫這篇稿子的原因,是最近經常有朋友私信跟我說:「小西,你這個稿子真好,觀點也很犀利,但正因為犀利,所以我不敢轉朋友圈,真的很抱歉……」
其實這樣的朋友,我特別理解你們。微信朋友圈這幾年越發明顯的一個趨勢,它正在變成人們線下真實公域生活的一種延伸。
公域輿論的特點(尤其在我們的文化中),就是強調語言的「安全聲明」作用,而弱化真正的交流屬性。中國人習慣於有什麼觀點都只關起門在私人領域交流,所以隨著朋友圈越來越接近公共領域,它的千篇一律化是遲早要發生的。
我相信不久的未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會淪為「天主值得讚美」的廢話場,輿論失效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沒人需要為趨勢道歉,我們只是篝火旁一起取暖的同伴,當冬日來臨、北風喧囂,我們靠得緊一些就是了,讓我們彼此聽清。
所以,那些覺得我的文字還有一二可得之處、卻不好轉朋友圈的朋友,不發就不發吧,把這個號介紹給你最好的朋友,作為給他、也給我的禮物,我就多謝了。
只要你們還肯關注,我還寫的動,我們就一起說說一些真正有意義的真話,這是本號存在的目的。
願我們能一路相隨,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