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裡森(左)和日本首相菅義偉(圖片來源:KIYOSHI OTA/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6月28日訊】自拜登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就致力於團結盟友以合力對抗中國。然而夾在兩大國對峙間的中等強國,基於價值與利益的衡量,選邊站的問題對它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太地區是中美競逐的主戰場,日本與澳大利亞明確地釋出聯美抗中的態勢,影響力擴及歐洲盟邦。然而日澳是在什麼條件下,又是如何操作結盟,成為歐洲等中等強國的風向球呢?
評論:主戰場為印太 抗中代表為日澳
迄今為止,拜登政權持續透過結盟關係來抵制中國各種危害國際秩序的行為,日、歐、澳等中等強國的態度是重點。然而,中等強國未必都以完全相同的立場看待中國。日澳在近期的共同操作,被許多專家視為是對聯合抗中所做的序章,成為日後美國順利組織西方盟友對抗中國的基盤。
曾擔任哈佛大學研究員,目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古賀慶(Kei Koga)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指出,隨著中國威脅的增加,日本和澳大利亞都試圖鞏固它們與美國的結盟關係。由於地緣因素,中國在東海和南海違反國際法的行動、包括對臺灣的軍事脅迫,是日美澳三國的共同擔憂。他認為在這些問題上與美國的協調政策,可以從最近日澳之間的雙邊部長級會議得到一定程度的確認。日美澳是印太地區的主要民主國家,日澳之間明確加強合作,對於美國與歐洲等國結盟抗中,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古賀慶說:「日澳兩國都是中等強國,但因國力、與美國同盟以及經濟依賴的關係,相較之下澳大利亞受到中國的威脅感比日本大一些,而這兩國相對瞭解美國對中的強硬立場。所以通過日澳在中國議題上的共識確認,不僅證明民主國家的基本價值觀和態度的外交共性,也是未來其他民主國家將採取何種方式相互配合,以推進和調整外交政策的模板。因此由日澳之間先強化在中國議題上的共識,不只對於其他國家有帶頭效應,也能讓日後的進行方式更容易調整。」
日澳突顯抗中 定調結盟主題
從美國在3月啟動亞洲外交之旅以來,日本與澳大利亞就對中國在民主、和平、人權與國際秩序等議題上,頻頻公開發表意見,而且表態的方式一次比一次強硬。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 Wen-Ti Sung )對美國之音表示,日澳兩國在中國議題上的表態可以簡略分為三大塊:價值、經濟、以及安全議題。他特別指出在價值議題上,日澳對於臺灣海峽、人權、香港、新疆都提出了嚴重關切,在用詞上直指中國,也是為往後團結中等國家而鋪陳。
宋文笛以本月所舉行的日澳外交與防衛部長2+2會談為例,指出中國問題是最大的討論重點,會後的聯合聲明內容並不避諱中國所認為的敏感話題,而且用詞較以往的國際高層會議聲明更加強硬。
他還以臺灣議題為例指出,日澳的會後聯合聲明中用詞一字不漏地緊跟4月份美日峰會與5月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領軍的G7部長級會議聯合聲明用的詞語。比起5月份的美韓聯合聲明中迴避置啄的情形,顯示出同樣是亞太地區的中等強國,日澳對於聯美抗中的決心比韓國強烈。
宋文笛說:「之前日澳分別與美國舉行雙邊高層會議時發表的聲明,尚且具有保護傘功能 (plausible deniability),意即若發言強硬,兩國可稱是美國主導,日澳只是被動配合而非其本意。然而在美國缺席的場合,日澳依然以同樣規格強硬發言,呈現出雙方已經暫時放下對中國的顧慮。」
日澳態度強硬有其盤算
宋文笛說:「形成這個狀況自有其小背景和大氣候。小背景是接下來的多國峰會可以為日澳的表態提供了另一個‘保護傘’。日澳對中國議題的態度雖然強硬,但只要接下來的幾個多國峰會共同提出和日澳差不多的強硬聲明,北京面對西方民主國家聯合表態,考慮到以一敵多,局面不利,很有可能會選擇暫時軟化,避免正面衝突,也就連帶地在制裁日本和澳大利亞方面比較節制。因此日澳認為此時強硬,成本相對低。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西方各國之間雖然皆有對中避險之心,對於力度和時間點選擇上卻各有其算盤,也因此,日澳作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必須於此時優先鼓起勇氣帶頭示範,一方面說是為其他諸國做榜樣,也可以說是預先擠兌其他諸國,讓其不好意思太落人後。」
宋文笛表示,日澳之所以甘願冒著風險自願示範,為拜登「呼群保義」,聯合西方建立對中統一戰線,立下大功,可見得美日澳三方作為四方安全會談內核的向心力在拜登政府上臺之後日漸鞏固,日澳雙方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即便因此而成為被中國單獨施壓的理由,美國亦將不會置身事外。
日澳為軍事「准同盟」
早在6年前的日澳2+2會談上,雙方就提出加強日本自衛隊和澳大利亞軍隊的合作,去年底的日澳首腦峰會中也對此達成協議。而本月的日澳2+2是自衛隊在實施「武器等防護」上,首度加入美國之外的國家。
所謂「武器等防護」是日本自衛隊應他國軍隊請求而保護其艦艇和飛機的活動。列在2016年施行的安保相關法令,原本設想的對象只有美軍。而在去年10月的日澳防長會談中,雙方同意就增加澳軍作為保護對象開始進行協調。
擔任日本官方機構的中國問題專家M先生向美國之音指出,這意味著日本將澳大利亞定位為僅次於美軍的軍事盟友,具有「准同盟」的指標性意義。而對於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其他軍事盟友的日本來說,此舉在對中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這讓日澳兩國確認了以美國結盟為中心,共同對抗中國的政策,也是為了接下來團結美國以外的民主陣營對抗中國的重要程序。
宋文笛說:「在防衛方面,聲明也提到了雙方即將排除萬難以最快的速度簽署《互惠准入協議》 (RAA) 以及拓展‘信息共享和標準設置協力’(information sharing and coordination on standards sharing)。前者相當於日本自衛隊日後將對澳軍提供保護,接近於將集體自衛權延伸到澳大利亞,後者則是澳大利亞投桃報李,將日本往‘五眼聯盟’的情報共享內核又拉近了一層。」
古賀慶則認為因為在執行面上,日澳軍事合作有現實上的困難,從「武器等防護」開始合作是較為合理的。
他說:「目前日澳在東中國海與南中國海的軍事合作,在執行上有相當難度,需要更多的細節討論。一旦日本周邊受到襲擊,要澳軍趕來東中國海與自衛隊合作,目前看來現實上很困難。所以與美日同盟這種關係相比,僅在需要時提供‘武器等防護’的軍事援助,對日澳在軍事上的合作是一個有執行可能的良好開端。另一方面,日澳也謹慎考慮中國的態度,所以避免一開始就直接結成軍事同盟,而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處理軍事合作,加強彼此的關係。」
古賀慶表示,雖然在軍事上的直接合作目前較困難,但在國際法上維持和平現狀與和平解決紛爭等政治方針的共同性確認,以及對其他國家釋出的意涵,就非常具有意義。日澳的軍事合作是開啟新的方向,在外交上聯合抗中的意義對他國的影響力會很快發酵。
重審對中外交與經貿關係
近來雖然民主國家對於中國問題,均有單獨或聯合表態,但各國對於要對北京採取公開對抗立場的程度,包括針對中國維吾爾族強迫勞動問題,有不同意見。其中部分國家擔心結盟表態會被視為反中集團,有損其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不願意對中國太強硬。中國同時是日澳雙方的最大貿易夥伴,日澳又怎麼面對這個問題呢?
宋文笛分析說:「在經濟方面,本次日澳 2+2 聲明的第一段開門見山便提出雙方應該‘深化經濟互補性’,以及明言‘反對經濟壓迫’ (opposing coercion and destabilizing behavior by economic means),相當於日本明確馳援近一年來飽受中國經貿制裁的澳大利亞;再者,會議結束當天,《日經新聞》馬上報導美日澳三方將共同重振被打入冷宮已久的‘藍點網路’基礎建設計畫,數日之後再進一步通過所謂‘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的全球基礎設施倡議,各大西方民主國家承諾將為中低度發展國家縮小資金缺口,相當於提供透明度和責任性更高版本的‘一帶一路’替代方案。」
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M先生指出,本次日澳2+2會談中,雙方都在重新審視自己與中國的外交和經濟關係。在過去,兩國都相當重視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關係。然而隨著中國軍事擴張的迅速推進,繼續奉行以往的對中外交政策已不再具有實際意義。在現實國力,日澳雙方都沒有單獨與中國競爭的條件,因此兩國需要共同應對中國。在經濟上,中國依然都還是日澳雙方最大的貿易夥伴,通過深化日澳貿易關係來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是一個方案。
分析人士認為,日澳的改變也將影響其他民主盟友重新思考與中國的外交與經濟的拉鋸關係,讓美國在團結他國對抗中國的作業上更有發揮空間。
中國將多層面回擊
針對中國可能的反應,M先生做出三點預估。第一,中國會抱團取暖大打外交戰。為了與西方民主陣營抗衡,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部分東南亞國家、中東、非洲等國家的關係,建立以中國為主的陣營。尤其是當前世界各國都將如何應對新冠病毒感染列為重中之重,中國必然更致力於疫苗外交。第二,中國會進一步加強灰色地帶戰略。預計中國海警在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等近海的活動,無論在強度或頻繁程度都將提高,以達到對這些海域周邊的亞太國家的軍事威嚇作用。第三,經濟制裁是中國的拿手好戲。包括日澳與其他西方盟友都和中國有著深厚的貿易關係。依過去例證判斷,中國很可能再度利用貿易制裁來削弱民主陣營聯合抗中的意願。
M先生也預測中國將利用前不久頒布的《反外國制裁法》。雖然他並不認為中國真的會立即執行此法,但至少會使那些同中國有貿易行為的國家感到不安,這就達到鬆動這些國家意志的效果了。
原標題:兩大之間難為小:日澳如何為中等強國們帶風向?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