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被譽為「詩佛」的唐代詩人王維寫過不少佳句,而他在遊歷密林間的香積寺時,留下了《過香積寺》這樣一首禪詩。此詩中,有一句十分引人注意的知名句子「安禪製毒龍」。不過,所謂的「毒龍」,指涉為何呢?接下來就來談一談。
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首詩的意思為:
不知道香積寺位於何處,登高深入數里,方才步入雲峰。
此處古木參天卻無人行跡,不知深山何處傳來了悠然鐘聲。
山泉水撞擊危石發出響聲,青松在日光照射下顯得冷然。
在薄暮下的彎曲潭岸,安然修禪制服各種欲念(毒龍)。
王維在《過香積寺》中,寫下了觀景生情之感慨。透過眼觀、耳聽,在前六句中,描繪了深山的清冷古寺。王維的寫法是按照行經順序,將逐步所見景色,一一刻畫出,並將讀者引入如畫勝境中。
在末聯中,觀賞了幽深山景而萌生出諸多感觸的王維,表達了能在此處安然修禪,以減除內心中的各種世俗欲望雜念。
閱讀了《過香積寺》的人均認為,此詩之妙,在於全無正面描寫古寺之詞,但無人潮侵擾的簡樸山寺,卻宛若展現在眼前。整首詩作的構思新奇,用字精煉,空靈境界挾帶趣味。
明末清初學者唐汝詢(唐仲言)即在著作《唐詩解》中,解析此詩道:「此極狀山寺之僻,言我初不知其寺,深入雲峰如此,如今才知古木深山之中,有此佳境!何處還有此鐘聲?始知寺所在耳。泉聲為石阻而咽,日色因松深而寒,斯固清迥絕塵之地也!故我願安禪於此,以制吾心焉。」
沈歸愚(沈德潛)則在《唐詩評選》中道:「『咽』與『冷』,皆見用字之妙。」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則說:「三、四句似流水,又似雙立,『安』句自然,結亦不累。」
至於此詩中的「安禪製毒龍」一句,最受外界關注。
然而,在《涅槃經》、《普曜經》、《觀佛三昧經》、《雜寶藏經》等佛教經典中,均提及了毒龍的故事。
最為外界知悉的,莫過於佛陀以慈悲力,降伏了惡龍的瞋心毒火,並在為牠皈依後,收入缽內。見到佛陀既慈善又具威力的能力後,原本傲慢、信奉外道的摩竭提國迦葉三兄弟也受到感化,接受了佛陀的渡化。
針對佛之威力,唐睿宗在〈大寶積經序〉中也頌讚說:「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
不過,考究佛經後,可以發現關於「毒龍」的比喻不只有一種。東晉法顯《佛國記》記載:「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此籍將惡劣天候歸咎於毒龍作祟。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也載稱:盤陀國「三日至不可依山,其處甚寒,冬夏積雪。山中有池,毒龍居之」,因殺害商人,其國王習得咒龍術,令毒龍徙之蔥嶺;十一月初入波斯國,甚狹,七日行過……其國有水,昔日甚淺,後山崩截,流變為二池。「毒龍居之,多有災異。夏喜暴雨,冬則積雪,行人由之多致難艱……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閉目,茫然無見。祭祀龍王,然後平復。」
無論是記載何處的毒龍,不難想像,毒龍令人心生畏懼。
然而,「毒龍」亦被視為欲望、俗念,抑或心魔。唐汝詢說得甚為清晰,「毒龍即喻惡念、驚猿、害馬、魔鬼之流。」
清代趙殿成箋注也引用了《涅槃經》卷二九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進而賞析說道:「毒龍宜作妄心譬喻,猶所謂心馬惰猴者。」
正因「毒龍」如此令人困頓難解,像王維這般感受敏銳之文人,又豈會不想消除之?縱然他能逐步沉迷於幽冷山景寒寺中,而忘卻諸多俗塵之念,但那時光終究是短暫的。
因此,身處佳境的王維,才會在末句道訴自己藉由靜坐沉澱、觀照心緒,以進一步地制伏宛如毒龍般的種種邪心妄念、癡迷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