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虎尾的法持媽祖宮內的石雕園中的蘇軾雕像。(圖片來源:創造未來 迎接康莊/維基百科)
在中國文化史上,提及蘇軾(蘇東坡),眾人均知他絕對是一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指尖、心上流淌,溫度從未減退。然而,你可知道蘇軾打小就展現了不凡的器識和才華,從他過往留下的許多小故事即足為見證。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年,1037年)12月19日乙卯時,在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一代文豪蘇軾誕生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能詩善畫具多方才華,既是政治家,又是詩人、詞人、書畫家。他心胸寬廣,性情曠達又具幽默感。仁民愛物的他為官所到之處建樹不凡,可惜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官途多舛,且全然無法襯托其才華。但命運恰又如此安排,蘇軾每被貶黜一次,就讓他的人生發光發亮,讓他揮灑天賦留下諸多名留千古不朽之作。
蘇軾的這些巨作感動了千千萬萬不同時代的不同人。因此,我們可以說,他的出生有如巨星橫空耀世,此後千百年的時空都被他照亮了,而且,他從小就頭角崢嶸,展露非凡的器識,許多人的心也被他那不凡的豪邁氣質與熱烈的性情溫暖了。
一個「嗟」字 率直流露同年之誼
中華大地上,同是丙子年出生者何止萬千,成為他好友的卻極少,對於與他有緣的同年好友,他的熱情如此顯示:「嗟!我與君皆丙子。」(《送沈逵》)
一個「嗟」字,不但把蘇軾的性格特點燃得如此明晰,並且把他與至交的情分不知拉近了多少!他在《贈長蘆長老》的詩上又說:「與公同丙子,三萬六千日!」他對好友豪氣誇張又真摯的情感,仿彿活生生地就在我們眼前展演著!
八歲入小學 以人中豪傑為偶像
蘇軾八歲這一年入了小學,他在《志林》中說:「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幾百個學生,老師就單稱讚他和陳太初兩人。
有一件事說明蘇軾從小就膽識過人,他在《范文正公文集序》說,慶曆三年(1043年)剛剛入鄉校,有一位士人從京師來,帶著山東人石守道(石介)寫的《慶曆聖德頌》出示給鄉校先生看。蘇軾在一旁觀望著,發現是一首四言詩,要不了多久,他就背了下來。
蘇軾問先生:詩中寫的那十一人都是誰?
先生說:小孩兒何必知道這些?
蘇軾答:如果這些人都是天仙的話,那我也不敢問,如果他們也是人,為何不能問?
先生很驚訝於蘇軾竟會說出這番話來,就一五一十都告訴他了,而且還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幾位都是國家棟梁、一代名臣,人中最傑出的。這事的潛移默化,雖然不是很明顯,但蘇軾把他們當作偶像的心已經悄悄地形成了。
十歲時 願作范滂
蘇軾弟弟子由(蘇轍)作蘇軾墓誌銘:「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太夫人讀《東漢史》至范滂傳,慨然太息。」蘇軾的母親姓程,喜讀書,由於丈夫蘇洵長年在外學習致仕為官的學問,蘇軾和蘇徹小的時候都由她親自教導。
當蘇母讀東漢史時,讀到范滂氣節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卻在黨錮之禍中罹難,不禁掩卷長嘆。蘇軾在一邊陪讀,看到母親如此感慨,就問道:如果我是范滂,母親會同意嗎?蘇母回答,你如能當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滂的母親嗎?
母親為蘇軾的奮發勵志感到欣慰:「我有這個兒子足矣了!」
十歲:非敢後也 馬不進
還有一件事,同樣能看出蘇軾自小就很超群不凡。
按趙徳麟所編《侯鯖録》記載,蘇軾十歲時,在鄉里見父親(蘇洵)誦《歐公謝宣名赴學士院仍謝賜對衣金帶及馬表》。
後來父親令他也依照這個模式寫一篇看看,蘇軾很快就寫出來了,其中有「匪伊垂之,帶有餘;非敢後也,馬不進。」這樣的對句。意思大約如此:不是我故意讓金衣帶垂下,而是上賜太豐,金帶子太長了;並非我懈怠居後,是座下馬不肯前進啊!
老蘇看後歡喜地預言說,這句話以後這孩子自己能用得上。
至元祐年間,蘇軾再奉召入翰林院作承旨,他把這句話又增益為:「枯羸其質,匪伊垂之,帶有餘;斂退為心,非敢後也,馬不進。」前句謙稱自己枯瘦羸弱,而後句則表示自己的斂退之心,不與人爭。
蘇軾從小頭角崢嶸,後來一生宦途跌宕起伏,也曾因為烏臺詩案投入御史之牢,離死地僅僅一步之隔,但是他從來沒有因為惡劣的處境失去豪邁的淑世熱情。他實現了父親的預言。
註釋:
[1]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縣(今河南境內)人。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初任清詔使,遷光祿勳主事,後為汝南太守。他氣節清高,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太學生尊其氣節,謂之「八顧」,以抵制豪強,反對十常侍而知名於世,但也因此而在黨錮之禍中罹難。
參考資料:《欒城集・亡兄蘇軾端明墓誌銘》《東坡先生年譜》《東坡全集》《後漢書》《侯鯖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