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9年某私立學校的學生在慶祝畢業。(圖片來源:Mohammed Hamoud/Getty Image)
【看中國2021年6月16日訊】貴族學校代表著什麼?有錢人家孩子的學校?培養紳士和貴族小姐的地方?進入了成功和榮耀的保險箱?「精英教育」?炫富的好地方?2002年,記者出身的中國媽媽李爽跟著丈夫去英國倫敦定居,成為了一位陪讀媽媽。大女兒8歲時,李爽送她進了倫敦的一所私校。在她眼裡英國私校不雞娃,收費卻貴有其原因。
「凡爾賽」媽媽遭冷落
6月的一天,倫敦一所私校正在舉辦運動會。孩子們在比賽,家長們則擺放著野餐盤,在一旁晒太陽。一位年輕的媽媽挎著一個新款的LV包,坐在了邊上,用很大聲卻嬌滴滴的語調說:「我大學畢業以後就等著結婚了,直接從我爸爸養我變成老公養我,我這個人從小就沒有幹過一天活。」
話音剛落,人群裡的空氣瞬間凝固了起來。之後,這位媽媽再也沒有被邀請出席該校的咖啡晨會(Coffee Morning)。
原來,英國私校的媽媽們不喜歡「凡爾賽」。
金錢沒什麼了不起
8歲之前,李爽的大女兒一直在家門口的一所公立學校上學。英國的公立小學遵循「一個也不掉隊」的原則,老師要為成績差的孩子兜底,保證他們及格;而成績好的學生,老師大部分時間給他們佈置一些作業,讓他們自學。
女兒的成績不錯,李爽擔心孩子「吃不飽」。在一位教授的建議下,她決定讓大女兒轉到私立學校去。
英國公立學校的教育是免費的,但私立學校卻價格不菲,最便宜的走讀學校,一年下來也要兩萬多英鎊,一個孩子的花費就相當於一個普通中產階級全年的工資。
英國家庭大多都有兩三個孩子,很少有獨生子女,所以有條件選擇私立教育的除了old money(家底雄厚的人,嗯,老有錢了),基本上就是高級知識份子和商人。
李爽曾碰到過BBC的著名播音員、英國上一任財相奧斯本來接孩子放學,宜家創始人的孫子曾是李爽大女兒同年級的同學。
「身在這樣一個圈層的好處是提醒你金錢沒什麼了不起」,李爽說,倫敦的家長很少攀比。
「大家不會因為我住著兩室的公寓,你住著一個五個臥室的大房子,就覺得我不如你。」李爽說,「OK,他們會覺得你選擇那個也許是經濟原因,也許是生活方式。或許你在倫敦住著一個兩室,但在義大利的鄉下還有一個酒窖,情況或許很複雜。」
「在英國這個社會環境裡,都很重視教育,而且重視除了成績以外的教育,這是他們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的重要原因。」李爽說。
真正的英倫貴族氣質
如果真有英倫貴族氣質,李爽認為它的詮釋應該是「摒棄喧嘩和嘈雜,遵守規則但又秉持自己的本性,保持低調,尊重他人」。
這在英國的私立教育中,仍可以尋覓到,這是海外富豪和中產階層把子女送到英國私立學校,特別是寄宿學校的一個文化原因。
李爽曾聽到過一則趣聞:某貴族城堡招待了一批亞洲學生和媽媽騎馬,學餐桌禮儀。某媽見到一位衣著樸素、頭髮花白的女士,以為是僕人,就讓她洗內衣內褲,老太太二話沒說,去洗了。
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太太是爵士夫人。
真正的英國貴族很少把自己當「腕兒」,最尊貴的英國女王常在聖誕節被媒體拍到裹著小頭巾拎著小包坐公共汽車回別墅。
儘管有貴族制,但英國從不培養疏離大眾的精英。在當下的英國社會,貴族常代表「服務」,要具有服務人群的意識。
批判性思維
英國的私立教育對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貫徹在於點點滴滴。
英國的小學是沒有教材的,比如五年級英語這門課,如果是A老師,他可能選擇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做教材,但今年學校換成B老師,可能就會選擇莎士比亞的《暴風雨》。
對於這一點,中國的家長很多還不習慣,但私立教育會讓家長明白「沒有什麼不行」,「批判性思維第一步就是解放思維」。
在英國,很多學校還會不斷地請政治家到學校做演講,讓小朋友和家長提問,讓孩子從小知道「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正確的」。李爽的女兒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跟李爽爭論。
私立教育為什麼這麼昂貴?
當你瞭解了這些,就會聽到「錢的聲音,在這一刻,如此清晰」,李爽說。
英國教育重視體育,因為體育能培養出人很多優秀的品質。比如專注、領導力,也讓在糖水里長大的孩子多了挫折教育的機會。
李爽說,擊劍讓女兒對公平的概念更敏感,讓她更看重實力、更純粹,也學會了管理時間,善於做決策,並敢於為此承擔後果。
李爽的家在北京海淀區,她常跟先生感慨,如果他們兩個孩子在北京長大,學術也不會差,但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全面發展。李爽很感謝英國的教育,她覺得女兒在體育、藝術上獲得的成績不是因為她多有天分,實際上是社會和學校成全了她。
沒有一條完美的路
我曾經採訪過一個孩子在北京上國際學校的媽媽,她曾經是學校家委會的成員。她直言之所以加入家委員就是為了在老師面前刷存在感,讓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多照顧一些。
而為了在老師面前表現,家長們「內卷」得十分嚴重,你組織晚會,我就做PPT,你拍視頻,我就去運營學校的公眾號……
重視教育不是中國人的特色,在英國,李爽見識了各種國際性的「虎爸」「虎媽」。
但這些爸媽似乎沒有國內父母的焦慮。
「我接觸的這些私立走讀學校的家長們有很大一部分人本身是職業人士,或者說是職業成功人士。不管他從哪個國家來的,他的性格都是比較自律、剛強的那種。」李爽說,她認識的家長都不太容易被小環境影響,去攀比,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也不是一定讓他們拼盡全力考進牛津、劍橋,或哈佛、耶魯。
對於孩子能不能上名校,這群父母相對佛系,「孩子只要有一個還不錯的大學教育,之後有很多出路發展就好了」。
他們願意花更多的心思,讓孩子成為一個被現代社會所能接受的人,一個獨立、有意思的人,而不是畫一個簡單的條條框框,讓孩子成為一個分數機器。
在教育孩子上,李爽認為也是這個道理:家長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你是誰,你要教育什麼樣的孩子?你的孩子是誰?孩子在的學校是什麼樣的?她的好朋友是什麼樣的?你所在的城市是什麼樣的?……把所有這些東西綜合起來考慮要讓孩子以後走什麼樣的路。
「如果我就想讓他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你要把這句話寫在牆上,不能到了後面他開始學鋼琴時,你就想讓他成為鋼琴大師、開音樂會。他開始學足球時,你就想他有沒有一天打進國家隊……你不能不斷地加碼,到最後你會很恐慌,孩子也不知道要怎麼樣。」李爽覺得不忘初心在教育裡很重要,「教育後面一定面臨特別多的選擇,你要明白自己的標準是什麼。」
而她眼中的精英是一群有學術能力和科學知識,同時也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明天變得更好。作為一位把兩個孩子送進私校的母親,李爽不避諱看到關於私校不好的言論,她認為這給了她很多很好的提醒,「千萬別覺得你們在什麼學校,或者拿到什麼成績和榮譽,就覺得好像真正擁有了什麼。你一定要特別清醒,因為教育很複雜,你給孩子選擇任何一條路,都不會是一條完美的路。」身為父母,李爽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瞭解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類型,用自己的知識去成就TA。未來這一天TA能夠說,「媽媽和爸爸是我的助力,而不是一個阻力」,這就是所謂的「成就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