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擂臺越筑越高 臺獲美日等盟友支持(圖)


美國海軍公布的照片顯示,兩位美國海軍中校羅伯特.J.布裡格斯與理查德.D.斯萊2021年4月4日在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馬斯廷號」駕駛艙進行水面接觸觀察。照片中可見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及其舷號。
美國海軍公布的照片顯示,兩位美國海軍中校羅伯特·J·布裡格斯與理查德·D·斯萊2021年4月4日在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馬斯廷號」駕駛艙進行水面接觸觀察。照片中可見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及其舷號。(圖片來源:美國海軍/公有領域)

【看中國2021年4月22日訊】最近,中國在臺灣海域頻頻軍演,導致台海緊張局勢加劇,並直接牽動了美日同盟與中國的海上軍力擂臺。美日明顯意識到中共對臺灣的威脅日益升高,在外交與防衛上對台海安全均有劃時代的積極動作。此時最核心的臺灣,無論民間或官方,卻未見任何強烈反應。專家指出頻繁的軍演乃另有目的,而臺灣因美日同盟擴大陣線的支持,反而對自身安全信心倍增。

遼寧號動向引發一系列反應

日本防衛省日前宣布,發現中國遼寧號航母和其他五艘軍艦在宮古島海域活動,通過國際水域向南航行。之後日本派出驅逐艦JS Suzutsuki,包括一架P-1海上巡邏機和一架P-3C反潛戰巡邏機監視中國動向。

與此同時,美軍航空母艦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打擊群也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南中國海,這是羅斯福號2021年第三次進入該海域。

4月12日,遼寧號與美國羅斯福號反向錯身而過,之後一直停留在三亞以東300公里處不動。同日中國派出25架空機侵擾臺灣西南空域,疑似模擬協同作戰攻擊美軍航空母艦。

中共擾臺頻率持續升高

從去年開始,中共對臺軍事侵擾的頻率就持續升高。據臺灣國防部統計自2020年1月至12月底,中共軍機與軍艦持續侵擾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都雙雙破千次,其中超過380架次共機侵入臺灣西南防空識別區,越過台海中線的次數更創下30年來最高數目。相較於過去,中共機艦擾臺不只頻率提高,在架次及強度也大幅上升。

中國遼寧號航母在4月初逐漸接近臺灣海域,美日紛紛派出驅逐艦監視其動向,中共也不甘示弱,派出25架空機侵擾臺灣西南空域。

新華社的消息稱,遼寧號航行「臺灣周邊海域」是年度例行演習,目的包括檢驗軍事成效,以及「提高維護國家主權」。

分析:美中軍演旨在搶奪話語權

前臺灣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院長余宗基將軍對美國之音表示,其實中國航母及戰機的數量及戰力目前不及美國,所以遼寧號非常刻意避開與美軍對峙。美國也瞭解這一點,所以驅逐艦馬斯廷號(USS Mustin DDG-89)與馬坎號(USS John McCain DDG-56)在臺灣東部均避開與遼寧號正面衝突。

那麼,雙方航母進出的真正目的為何呢? 余宗基認為,包括本次遼寧號與羅斯福號雙方的「演習」在內,美中最近在台海附近的軍事活動主要是在搶奪國際媒體版面的話語權。

他說:「中國方面要對全世界宣示,中國的海軍已經從近岸走入藍水海軍,也就是其具有遠洋的巡弋與戰鬥的能力。他想藉這一次好好地對所謂的大外宣、大內宣做出宣揚中共的海軍軍力;美國的羅斯福號在這個時間點進入南海區域,美軍也瞭解中國刻意在這個階段利用國際媒體會聚焦在遼寧號航母戰鬥群巡弋進入南海作一個大外宣,如果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進入,自然而然也會吸引國際媒體相關的注意和報導。」

余宗基認為,美中雙方是在臺灣海域附近進行有關國際媒體版面的較勁,而非真正有意開打。特別是中國威嚇台海的主要目的並非試圖挑起戰爭,而是對外展示軍力,對內帶動輿情。而美國發布其驅逐艦馬斯廷號艦長翹著腿在菲律賓海域篤定監視遼寧艦活動的照片,是對認知作戰一個成功的反制。

他說:「這表示美方在對遼寧艦的掌握上面,充分暴露出遼寧號航母戰鬥群的經驗不足,或是防禦漏洞,讓馬斯廷號能靠這麼近,也就是說,遼寧號航母戰鬥群的戰力事實上非常薄弱。」

這張照片佔盡國際媒體版面,臺灣媒體連續頭條報導,政論節目也連日討論美軍面對中共航母的「氣定神閑」。

日本表態維護台海安全

遼寧號在宮古島海域的活動引起日本緊張,日方派出驅逐艦,對中國航母進行信息收集及監視。從3月份美日2+2會談,到日前閉幕的美日峰會的共同聲明中明確記入「台海的和平和穩定」, 明顯是美日同盟對中國近來在台海軍事威脅的共同表態。對於中國持續以機艦侵擾尖閣諸島海域,日本已備感威脅,積極與美國合作協防台海已成為日本在維持「印太地區的和平、安全及繁榮」的任務。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說:「由美日峰會的聯合聲明中可以看到,日本已充分展現身為國際領袖的自信與決心。不僅將在東海爭議問題上採取更主動的姿態,也強調其在臺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視程度。」

由日本國內民調顯示,近七成的日本民眾在臺灣受到軍事攻擊時,認同日本出動軍隊保衛臺灣。日本前防衛廳情報本部長太田文雄將軍對美國之音表示,臺灣的安全對日本來說是生死攸關的。究其原因,首先是臺灣位於中東到日本的重要海上通道,這也是中日戰爭後日本提出讓中國割讓臺灣的原因。其次,臺灣位於第一島鏈的重要地理位置,可從日本經臺灣到菲律賓。如果中國攻下臺灣,就可以自由地進入太平洋,日本南方就會受到極大威脅。

他說:「一旦中國入侵臺灣,不只是對臺灣的攻擊,還需要控制其周邊區域,將從離臺灣約200英哩的石垣島與宮古島進入海域,那麼日本對西南列島西端的主權將受到侵犯。」根據日本憲法的規定,國家主權受到攻擊時,自衛隊可依法動員反擊。

太田文雄認為,美國是保障台海安全的領導者,中共若是武力侵臺,也必然攻擊美軍在臺灣附近的軍事基地。他說:「問題是美軍在臺灣附近的軍事基地只有兩個,就是嘉手納和普天間。中國在臺灣附近的軍事基地高達39個。如果中國武力侵臺,很可能會攻擊位於沖繩縣的嘉手納和普天間基地,這就對日本的領土構成侵犯,自衛隊就必然出動」。日本的積極防衛,顯然給臺灣打了一劑強心針。

武力攻臺的恐嚇失去效力

對於這次遼寧號的"演習",中國海軍新聞發言人高秀成4月5日說:「今後中國海軍仍將按計畫常態組織類似演訓活動"。長年被類似言語威嚇的臺灣社會理應備感壓力、惶恐不安,但是此時卻未見太強烈的反應。

宋文笛解釋說:「主要是邊際效益遞減。從1996年臺灣首屆總統直選前開始,每當有總統選舉或重大事件,共軍便在海峽舉行大型軍事演習,自2016年以來更有軍機舉行‘繞臺巡航’演習,且進入臺灣的防空識別區。數十年,來臺灣每年都被形容成存亡於旦夕之間,戰爭隨時要爆發,久而久之邊際效應自然遞減。」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恐嚇「武力犯臺」已經是數十年的老把戲,威懾力大不如前。

美國帶頭結盟挺臺

部分學者預計,中國為了2022年舉辦北京冬季奧運,而習近平也將面臨任期延續的重頭戲,因此不會侵略臺灣。宋文笛認為,這些雖然不無影響,卻非充分解釋,因為這些原因都未妨礙戰狼外交的進擊。事實上臺灣社會對於軍演的冷感,主要是歸功於國際上的支持,其中又以美日為首,加上澳大利亞、印度,還有歐洲的凝聚力的強化。

他強調,美中關係惡化,臺灣的戰略地位就更顯重要,美國對臺灣安全保障的可信度也就提高。所以當中共頻繁擾臺,臺灣人對於美國對臺支持的力度,反而更有信心。

宋文笛說:「美國正在展示近年少見的‘拉幫結夥’能力,而暗藏抗中意圖的四方安全對話(The Quad)也正在漸漸走向‘全球化’的過程。在其四個發起國的基礎上逐漸擴大。近來英國提出申請加盟,德國和日本簽署‘情報合作協議’,法國也剛剛在孟加拉國國灣參加相當於‘四方加一’(The Quad Plus One )的法美澳日印五國聯合海軍演習。中美關係不佳,台海兩岸對立,則以美國為首的盟友的區域延伸連接性和凝聚力就會提升,臺灣對自身安全便越具信心。」

美國駐澳大利亞代理大使高德曼(Michael Goldman)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podcast中表明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在被問到臺灣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性,以及澳大利亞在印太衝突中的角色時,他強調美方將與盟友(澳大利亞等)一同運作,除了軍事合作之外還要進行戰略規劃,臺灣顯然是重要的一部分。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 (Philips Davidson) 在4月14日透過視訊出席印度瑞辛納對話時,重申美國對臺政策,並強調美國會協助臺灣自我防衛,改善臺灣軍事力量。美國印太司令部也致力促進與臺灣軍隊的聯合相互操作性、訓練、準備和專業性發展。

臺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2020中共年報」分析說,從結果來看,中共2020年對臺軍事威嚇對臺灣長期的國防制度、軍購以及實質同盟上,反而起了正面的效果。這些威嚇促使臺灣內部重新思考國防的重要性,檢討服役與防禦制度,也引起相關專業對國軍作戰的討論和民眾的支持。美國對臺軍售攻擊性武器更加理所當然,而因地緣而在海空防衛上與臺灣有緊密關聯的印太地區又以美日同盟為首,結合紛紛加入的歐洲強國形成演習大串連。獲得國際實質支持的臺灣面對共軍侵擾從容不迫,北京軍事威嚇的初衷恐怕適得其反。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