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被罰還沒完政府「召見」數十家中國互聯網企業。(圖片來源:自由亞洲電臺)
【看中國2021年4月15日訊】近日來,中國政府對內打壓科技巨頭,對外利用戰狼外交向各國貿易夥伴發難。經濟專家表示,中國的商業環境越來越政治化,這可能會威脅自身的經濟未來。
星期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美國工商界領袖視頻對話中表示,將繼續讓中國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世界的大工廠。
他在會上說:「我們將進一步主動對外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進『放管服』改革,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然而,分析指出,中國對外國貿易夥伴的一系列凌霸行為未能體現上述承諾,如果北京繼續在政治上向國內外企業施壓,很可能會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
對外施壓貿易夥伴
過去幾週裡,中國宣布對歐盟10名人員和4個實體機構進行制裁,對象包括歐洲議員和外交官。這是對歐盟加入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對侵犯新疆人權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的報復。
這一系列高調舉動的經濟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中歐原則上達成投資協定還不到三個月,歐洲議會宣布取消最近一次討論投資協定的會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需要議會的批准,這份協議曾一度被視為中國拉攏歐盟對抗美國的重要成果。
中國還在進一步損害國內的商業環境,攻擊對新疆強迫勞動表示關切的外國公司。H&M、耐克、阿迪達斯和其他西方零售商在中國受到抵制,原因是他們反對使用中國通過強制性勞動在新疆採摘的棉花。
中國認為其政治脅迫政策會成功,因為考慮到中國這個巨大的經濟體,許多外國公司傳統上都願意妥協。在新疆棉事件發酵多日之後,H&M公司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希望能夠成為「負責任的採購者」,也希望「重新獲得中國消費者的信任」。
然而,專家指出,由於不斷升級的政治打擊,外商正在加大對中國商業環境的評估,尤其考慮到中國政府目前強迫外國公司選邊站。
美中貿易委員會發言人巴裡(Doug Barry)告訴美國之音:「跨國公司和品牌正在並將繼續面臨壓力,以確保其供應鏈符合勞工、環境和其他商業最佳做法領域的最高國際標準。東道國政府需要理解並支持這一要求。否則,企業將被其利益攸關方強迫將部分或全部供應鏈設在其他地方。」
儘管外國企業需要中國市場,但這些公司帶來了外資,他們在中國採購原材料、製造產品,並雇佣中國工人,各個環節都在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貿易專家哈夫鮑爾(Gary Hufbauer)告訴美國之音:「總部設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外國公司正處於緊張狀態。許多企業推遲了在中國的擴張計畫。少數企業正在將部分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
他還預計:「外來直接投資增長的損失可能會使中國GDP增長減少0.5個百分點」。
對內加大政治規訓
中國不斷政治化的商業環境還體現在政府正加強對國內民營企業的控制,這加劇了全球投資者的擔憂,外界更加質疑中國是否會如宣傳中的一樣致力於經濟改革和開放。
中國反壟斷機構近日對阿里巴巴處以28億美元的懲罰,理由是該公司濫用自身市場支配地位。但不尋常的是,這家電商巨頭對監管機構表達了感謝。
阿里巴巴在公開信中說:「政府的監管與服務,社會各界的批評、包容和支持,是阿里巴巴一路成長的關鍵。對此,我們心存感恩,也同時心存敬畏。」
中國國營媒體試圖平息外界對中國政府加強經濟控制的擔憂。官媒《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中表示,對阿里巴巴的處罰「並不意味著否定平臺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並不意味著國家支持平臺經濟發展的態度有所改變。」
但阿里巴巴受罰仍然體現了不透明的政策如何對市場經濟形成挑戰。在該公司創始人馬雲公開批評監管限制阻礙了創新後,中國高層官員據報被這番言論激怒,隨後阿里巴巴受到了監管審查。
哈夫鮑爾表示:「來自北京的信息是,任何公司都不能挑戰政府的規則,尤其是大公司。」
馬雲的言論還導致備受期待的螞蟻集團首次公開募股(IPO)被叫停。自接受調查以來,阿里巴巴已做出配合姿態,並稱將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據彭博智庫的估計,螞蟻集團在IPO中的估值最終可能會減少一半。
對阿里巴巴的調查還似乎是一場旨在遏制中國互聯網領導人權力的運動的開端。中國最高市場監管機構週二召集了34家互聯網公司要求他們自查自糾反競爭行為,參會的包括騰訊、百度、字節跳動和快手等行業巨頭。
有分析認為,此舉旨在確保大科技公司對政府的效忠,在數字採集等方面繼續為政府服務。
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全球技術政策專家特廖洛(Paul Triolo)表示,中國監管部門以阿里巴巴為例敲響了警鐘,但其它互聯網公司只要向政府積極示好,很可能不會受到重大懲罰。
他說:「保持低調,並定期向北京鞠躬禮拜。其他科技公司的領導人不會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