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讓心靈放鬆的原則:把注意力留給自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主動讓心靈放鬆的原則,是刻意抵抗追求效率的大眾思想,同意無所事事也很重要,讓內在寧靜,和自己獨處,不再處理外在任何刺激、不解決任何問題,就像張開一層保護罩,你決定那層空間的大小,過濾著你要或不要的東西。意識可以選擇專注的休息,也可以選擇放空與環境融在一起,收放自如,即使不小心睡著也沒關係,精神飽滿醒來,就是正確的放鬆。
心靈的放鬆,是讓注意力轉向自己,有以下幾種:
1、集中注意力而放鬆
讓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焦點,像是高倍放大鏡,專注看往內在。先專注在呼吸上,跟著吸吐頻率安靜下來,接著以該焦點掃描身體,像電流一般檢查全身,感覺身體各部分傳回來的壓力,是否痠痛、緊繃,這是冥想的一種。
冥想時你是自己的領導者,摒除煩惱雜念,專注在感受上,專心聆聽身體。不向外看而往內看,是放鬆的一種型態。
2、發散注意力而放鬆
與冥想相反,讓注意力發散吧,放它自由。發呆或放空都可以,讓外在刺激像浪潮般從眼前刷過,它們影響不了你。放任念頭來來回回,像看天上的雲一樣,任由出現神奇聯想或奇幻心得。
若注意力常常分散,也可能是能量用完了才無法操作與判斷,既然腦袋快要斷線,不妨就順著安睡一下,即使大腦休息了,潛意識一樣會幫忙處理瑣事,醒來之後或許就想通了。
隨興注意力而放鬆,可以整理某個思緒,或者純發呆也很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隨興注意力而放鬆
有時候要做的行程因故中斷或卡關,迫使我們必須等候,而且不知會拖延多久,在此當下,很多人無法享受突如其來的時間,反而盯著手錶,感到節奏大亂而受挫,覺得不耐煩、神經緊張。等候讓時間特別漫長,因為是被迫的。
記得主動的觀點!我們改變不了時間,但可以改變語態,你不是被延遲而是擁有等候的偷閒。可以隨興注意四周,看不曾關注的角落,走走晃晃,寫下靈感,整理某個思緒,或者純發呆也很好,這是難得的放鬆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滿足身體與心靈的需求,就是愛自己
正確的放鬆是照顧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也是愛自己的具體方式,這需要練習,因為得和自己獨處,並且無所事事,同時要抵抗社會主流不該浪費時間的內化譴責,這是最難的第一步。
無所事事並不意味消極怠惰,而是正在做一件無以名狀的事,主動在那一刻重拾自在。感覺累的時候就休息吧,或緩慢的吃喝、專注地呼吸,享受寧靜。主動的休息,正確的放鬆,這些都是內在私密,不必對誰抱歉。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林仁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