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4月7日訊】在美國2020年大選的過程中,華爾街不遺餘力地為拜登吶喊助威。1月20日拜登登基之後,就在華爾街滿心歡喜地等待犒賞之時,美國新政府的一紙令下卻讓華爾街血流成河。
3月24日,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公布了53頁的公告,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提高信息透明度,要求所有公司都必須要符合美國審計要求,遵守美國審計的規則。這個規則核心的一點,就是需要查看上市公司的會計憑證原件,而中國公司所面臨的是,中國的法律規定在外上市的企業,不可以把會計憑證等相關的法律文件帶到境外。最終,總市值高達2.2萬億美元的大部分中概股的最終結局很可能是退市。這直接導致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投行集中拋售中概股,而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由於使用槓桿重倉中概股,在集中拋售過程中直接挂了,導致中概股股價暴跌,拜登政府血洗了華爾街。
美國現政府為什麼要血洗華爾街?或許有兩個原因:第一,改開之後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後,誰與中國的關係最緊密?無疑就是華爾街,華爾街向中國輸送了大量的資金,自己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拜登政府的這個舉措很可能是在警告華爾街,警告它們不要過於偏離美國的國家戰略;第二是更加明確的,這一政策的出籠意味著中國企業未來很難再到美國上市融資,也就控制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這意味著繼2018年開打貿易戰之後,美國政府正式打響了資本戰。
最近,新疆棉花成了焦點話題,那朵棉花的背後隱藏的是什麼?
中國眾多的出口行業中,哪個行業最重要?
從創造貿易順差的視角來說,不是機電和電子行業等看起來比較高大上的行業。它們所需的大多數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都需要進口,我們的工業產能主要起到的是集合的作用,比如,2020年中國晶元的進口額就高達3800億美元,是這些高額進口支持了出口。比如,去年有網友拆解了某國產品牌的手機,發現國產零件僅佔2.7%,而美國零部件竟然高達75.68%(按金額計算),這種代工模式下的出口對中國貿易順差的貢獻度相對有限。
但紡織服裝行業不同。
2020年,中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912億美元,涉及的主要進口項是棉花,進口總金額不過約36億美元,所以,紡織服裝單個行業創造的貿易順差就高達2000多億美元。去年,疫情的因素讓很多國家處於長時間停工停產狀態,讓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5350億美元,2019年則相對正常,為4215億美元,這意味著僅僅紡織服裝行業所創造的貿易順差就佔到總貿易順差金額的一半以上。雖然很多人看不上這個行業,覺得它不夠高大上,也確實有污染問題,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它卻是真正給中國賺大錢的行業!
新疆棉花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同時,紡織服裝行業直接和間接所創造的就業崗位超過一億(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工業產能中內銷與出口的比例大致是1:1,意味著有大約一半的就業是為出口服務),從就業的角度來說,紡織服裝行業毫無疑問才是中國最重要的產業。
現在,南亞、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紡織服裝行業,中國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隨著美國開始對新疆棉和紡織品開始制裁,三月底,亞馬遜等電商平臺為了規避美國政府的制裁措施已經對相關棉紡織品下架,這將直接壓縮中國的貿易順差,帶來的就業壓力更不可估量。
打壓新疆棉花,加速產業鏈向南亞、東南亞轉移,推動產業資本外流並壓縮中國的貿易順差,這是真正的資本大戰。
拜登上任之後,繼1.9萬億美元的疫情救助法案之後,又推出了2.25萬億美元的基建計畫,未來還可能有針對個人與家庭的刺激計畫,預計的金額是1萬億美元。基建計畫的資金將主要通過給企業和富人加稅來籌集。
這被認為是抄中國的作業,那中國的作業是這樣做的嗎?根本不是!
自從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世貿之後,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運輸需求;由於中國的出口基地大部分處於東南沿海,而內地有極為豐富的勞動力,隨著人員的遷徙也產生了巨大的運輸需求;隨著中國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進入了家庭,產生了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是上述需求因素的快速擴張推動了基建的飛速發展,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基礎設施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如果沒有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私人投資就無法收回成本,私人就不會投資,就不會有基建的大發展。
或許有人說,中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是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投資直接推動了基建的大發展。這種說法就更加離譜,如果沒有需求,政府投資基建就會不斷產生「死賬爛賬」,這是財政上的自殺行為。所以,是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推動了中國基建的高速發展!
我們這樣的韭菜都明白這其中的關係,難道美國的經濟學家們就不明白這個道理嗎?絕不可能!
所以,隨著拜登宣布基建計畫(看了拜登的詳細計畫,類似於挂羊頭賣狗肉。這種以提高政府債務和加稅為資金來源、肆意提高福利的經濟方案,必然會加速推動美國南美化,在未來兩三年會明顯體現出來。但在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意味著美國必須制止產業外遷;進一步,還必須通過關稅壁壘和配額等制度降低內部市場對進口的依賴,推動內部的投資活動。只有內部投資活動不斷增強時,基建投資活動才是有意義的。事實上,在拜登宣布的基建計畫中就已經包含了投入3000億美元振興美國製造業的內容,這是一項極其具有針對性的支出。
如此就可以理解現在正在被討論的一項提案。
2000年的9月19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與中國貿易關係正常化的法案(即中國成為永久性貿易最惠國),這直接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掃清了障礙。當中國成為美國永久性貿易最惠國之後,投資的不確定性消失,那些向美國返銷產品的企業就可以到中國投資設廠(最典型的是蘋果和其上下游企業),這直接推動中國加速成為世界工廠並產生了對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
今年2月19日有媒體報導,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柯頓提出《中國貿易關係法案》,欲取消美國給予中國的「永久最惠國待遇」(MFN)。根據此法案,中國雖仍可保留最惠國待遇,但這項特權將由美國總統逐年審核,同時國會有權推翻總統的決定。也就是說,若法案通過,美中貿易關係將頓時倒退20年,回到中國加入世貿以前的狀態。一旦「永久最惠國待遇」被取消之後,那些將產品返銷美國的企業就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它們還呆得住嗎?估計會導致資本外流。
當今世界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產能的供過於求,一旦美國通過該法案(歐洲也有類似的機制),就可以為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製造壁壘,製造美國本土商品市場的供不應求(或供需緊平衡)的市場環境,就可以加強美國本土的投資活動,最終才能讓建設的基礎設施發揮效力。
美國進行基建的資金是通過加稅來籌集,會給企業帶來經營壓力,如果不能通過保護內部市場讓內部投資活動的活力不斷上升,基建設施就不能發揮效率,這意味著美國政府財政將加速惡化,這也是財政上自殺行為。
所以,美國政府宣布基建計畫之後,意味著科頓的法案在今年很有可能獲得國會通過,一旦通過,會推動中國的資本外流,並壓縮中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即便該法案不能通過,美國很可能也會出籠類似的法案或政策,目的是激發內部的投資活力。這是美國政府宣布基建計畫之後,下一步必須要做的事情。
因此,美國宣布基建刺激計畫,意味著未來會努力推動中國的資本外流,也會壓制中國貿易順差的形成,這本質是美國的新一輪資本戰。去年7月,美國政府已經取消香港在貿易上的特殊地位,弱化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影響對內地的投資活動等等。
所有的這些都在說明,美國正在對中國發起資本戰。筆者個人的觀點是,從今年開始資本戰會愈演愈烈,這是貿易戰之後更高級的經濟對抗模式。
其實,中國的管理層對經濟趨勢還是有洞察力的,雙循環和內循環的說法都是為了應對上述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而制定的政策。
對個人來說,必須警惕這種經濟環境和金融環境的逆轉。次貸危機之後,中國一直處於低利率的環境,流動性十分充沛,這是資產價格不斷膨脹的基石,至於資產價格怎麼膨脹的,你都看到了,房地產幾乎已經成了國人的宗教,土地財政成了地方的「飯碗」。如今,勞動力總數和新生兒出生率不斷下降的趨勢盡人皆知,對於多數城市來說,房屋已經到了供過於求的階段,資本外流之後就業壓力會加大,而資本戰又會導致利率的不斷上升(流動性不斷緊縮),這會導致投資環境的變化。
用老百姓的俗話來說,從低利率到高利率,給資本市場帶來的變化就是讓資產價格打折,並極容易觸發各種所謂的「危機」。這種「危機」的本質是企業和家庭被強制去槓桿的結果。這種結果即可能是資產價格下跌,也可能是資產失去流動性(這也是價格打折的一種方式)。另外多說一句:在過去多次強調過,兩國對抗的本質是財政對抗,一旦一國財政出現了問題,結局就注定了。在資產價格泡沫十分嚴重的時候攻擊對方的利率,最終的目標就是財政。
這是未來兩年必須高度警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