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3月26日訊】據說,2020年疫情後各國央行印的鈔票,已經超過了2008年以前5000年的累計印鈔總量!
如此之多的放水會不會誘發通脹風險?
鮑威爾、耶倫齊齊吆喝,「別慌!通脹可控,通脹回升只是暫時」。風險飆升的危機時刻,極度的不確定性會造成嚴重後果,在風險高的時候央行們承認自己看不準會很難讓公眾接受,假裝自信是央行們的首選。
假裝能看清未來……
一 懲罰真話,獎勵假話
毋容置疑,央行們可以在短期很出色的完成任務。
正如醫生們也可以通過給病人注射止疼藥假裝治好了患者,但問題是醫生並不知道用止疼藥治病的終極點在哪裡。今天打止疼藥可能有效果,明天打止疼藥卻可能會導致病人挂掉,界限在哪裡?
央行們也不知道給經濟體打止疼藥的終極點在哪裡,央行們可以完成的任務與無法完成的任務之間也缺少界限,這是一種不確定性。對不確定性無偏見的評價才是人類理性的基石,但是,客觀陳述不確定性,並不是個人和機構想要的。所謂的理性,更多時候是建立在虛假的自信(自以為有確定性)之上。
各國央行表現出對不確定事物的自信,會比持有公正的不確定態度更受人推崇。有假話需求,就會有假話供給。
市場經濟的優劣同源,它會獎勵那些滿足公眾需求的人,卻並不關心其中潛藏的道德問題。它會獎勵賣真藥的,也會獎勵賣假藥的。在對待不確定性問題上,它懲罰說實話的人,而獎勵說假話的人。
它激勵央行們假裝掌控了局勢,它激勵央行們偽裝出自信。
二 傳染與故事
然而,央行們的這種過度自信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傳染效果可能還強於新冠疫情。央行們的自信缺乏證據支持,但民眾卻仍會受到央行們的自信傳染。
隨意復盤歷史,都會發現央行這種自信嚴重缺乏質量,但不妨礙民眾仍會被央行自信態度感染。這是為何?
因為大腦直覺試圖通過最少的、最簡單的信息,在一個最複雜的體系中迅速找出確定性,並指導自身行動。直覺會根據所獲得的信息片段(而不深入考證真假)去自行補全瑕疵,構建「央行可以完全掌控經濟走勢」、「央行不會讓房價跌」、「央行不會讓股市跌」等等劇情連貫的、因果線簡單的、可以很好的滿足自身確定性訴求的故事。
三 直覺的災難
人的大腦有兩套系統,心理學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將大腦的兩套系統命名為系統1和系統2。
1)系統1是直覺系統。根據接收到的少量的、缺乏連貫性的、質量不確認的信息,系統1會自動修補瑕疵信息,補全連貫性,忽視發生概率小的信息(註:直覺系統無法對抗肥尾風險,尾部風險指發生概率極小但破壞性極高的風險。當今社會在央行們貨幣政策干預下,尾部風險在放大,尾部風險放大被稱為肥尾風險),然後構建出一個完整故事,再從記憶中尋找歷史相似場景,進行場景比對套用,指導自身迅速作出決斷。系統1是快速而魯莽的,但系統1反饋迅速,且不額外消耗精力只需基本能量即可維持。
2)系統2是邏輯系統。調用更大量歷史信息歸納出邏輯,再進行邏輯推演,耗費大量精力,深入思考後作出決斷(這是邏輯學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在缺乏套用場景的陌生情景(或可疑場景)下,系統2會啟動,進行審慎決策,但會額外消耗精力和能量。
物種進化過程中都會儘可能的節約能量,懶是一種天性,無論是動腦還是動體,都會消耗能量。所以,大腦絕大多數時候是由系統1主導,系統2會處於休眠狀態。
系統2喜歡休眠,這決定了調用大量歷史數據來考究所獲信息的質量的過程很少發生。在不動用系統2考證的背景下,系統1會被央行的表態與信心所感染。但凡從歷史數據中去比對下,系統2就會知道央行對抗危機的記錄有多糟糕,就會知道央行所謂的信心根本就是句假話。然而,缺少了系統2啟動,系統1會把央行自信作為關鍵證據,自行構建具有連貫性的故事,指導自己無視高風險進行投資。
結果,對惡劣環境的不確定性瞭解不足,導致大眾承擔了本可避免的風險,最終會導致大眾的災難。
高槓桿率加重了社會賭性,金融危機還會遠嗎?(圖片來源:Sergey Nivens/Adobe Stock)
四 放大社會賭性
央行們的信心是放大風險的主要因素,被央行自信所放大的經濟風險可以分為三層:
1)金融泡沫。
2)實體投資激進,供過於求。
3)激化社會毒性。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於合作共贏,而非零和博弈。人有損失厭噁心理,個體處境良好之時,有確定性偏好,喜歡穩賺,更利於合作共贏。但當個體陷入困境時,不再喜歡確定性收益(嫌少),反而更喜歡放手一搏,這時零和博弈會泛化。當社會槓桿率較高時,陷入債務困境的個體會同步增多,債務性社會就會有更強的賭性,合作共贏就會被零和博弈替代。金融對賭和制販假冒偽劣等試圖一夜暴富的行為會增多,社會發展動力就會下降,進入存量博弈階段。而每個人的損失厭噁心理都不喜歡自己的蛋糕變小,存量博弈會加劇社會的對抗性。對抗性導致報復行為增多,將經濟問題擴展至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反過來繼續壓制經濟,讓蛋糕變小。
一個問題是:止疼針依賴可能是治病良策嗎?
五 論盤感
金融投機特別講究盤感,盤感似乎是一種很玄學的東西。但其實,盤感也可以被訓練出來:
1)廣泛的信息,獲取更多的可套用場景。
2)有效的線索,可以提醒系統1當前操作應該套用哪個歷史場景。
3)高效度、重複的有規律的環境。沒有規律,場景套用正確率會劇烈下降。
4)重複訓練、反覆強化。進行實戰利用高質量反饋信號反覆訓練自身的場景套用能力,提高對可套用場景的敏感度和正確率。
最終,各種場景爛熟於心,一些微弱線索即可以激發系統1自動補全瑕疵信息,進行正確的場景套用,從而提高預判正確率,形成盤感。盤感源自系統1的快速場景套用能力。但盤感形成需要高效度,有規律的環境,只有這種環境才可以形成高質量的反饋信號,才能利用反覆訓練提高場景套用敏感度和正確率。
金融市場環境是有規律的嗎?
當前金融市場的主要驅動力量有:
1)群體心理,無法影響走勢的小資金聚合體。
2)可以影響市場走勢的大資金。
3)央行行動與央行之間的跨境競爭。
當前的金融市場主要受央行政策和大資金主導,而非群體心理主導(群體心理研究是股票技術派的根基),摸清央行和大資金的行動規律似乎更有助於建立盤感。但終歸,市場環境是受三種力量角力影響,尤其是基於系統1而建立的盤感會無視肥尾風險。短期金融市場是否是有規律的見仁見智,盤感是否一直值得信賴具有相當大的可疑性。
在毫無章法的環境中(或者就是你找不到規律的環境中),提取歷史信息進行簡單比對和計算(而非根據盤感),更容易找到正確走勢(找出經濟週期階段並順應趨勢投資是個比較簡單的事),但以此來指導投資耗時會很長。而在賭性重的社會裏,沒有人會喜歡慢慢變富。
喜歡追尋盤感的人,大概永遠都會比喜歡通過簡單數據找出經濟週期規律的人多。
所以,投資可以很容易,投資也可以很難。
六 擠兌正在來臨
高槓桿率加重了社會賭性,社會賭性進一步抬高金融泡沫。
金融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金融權利對應的是一種實物提取權。金融脫離實體而膨脹,大量的金融權利行使還有保障(行使實物提取權)嗎?
總有一部分聰明資金會發現這個漏洞從而搶先行使實物提取權。大量現存的金融權利行使將誘發對實物提取權的踩踏性擠兌。金融泡沫的結局,必然是對實物提取權的踩踏性擠兌。
1930年代,金融泡沫踩踏擠兌貨幣資源——黃金,反過來就是其他物資相對黃金下跌,導致西方陷入長期通縮(商品相對於黃金下跌)。
1970年代,黃金美元脫鉤,黃金淪落為普通商品,金融泡沫踩踏擠兌變為對商品的擠兌,西方陷入長期通脹(商品相對於紙幣上漲,但相對於黃金同樣是下跌)。
通縮與通脹,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金融過度膨脹後踩踏性擠兌(行使實物提取權)實物資源的一種表現,不外乎是踩踏型擠兌貨幣資源,還是踩踏型擠兌物資資源。
印鈔的最後,必然是踩踏性擠兌。
踩踏性擠兌,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