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3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農作物的種子被譽為農業的「晶元」,中國現時對進口種子十分依賴,隱藏「斷種」的風險,並且除了糧食,中國養殖業和工業都會受到影響。
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雜誌《半月談》3月8日發表文章《國產種子被卡脖子,‘卡’ 在哪?》,提出中國現時「洋種子依賴症」流行。文章從5個方面分析種子「卡脖子」危機,包括原創性種質相對稀缺;資源精準鑑定能力弱;現有種質資源保護不夠;基因挖掘能力弱,以及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有效協作,部分品種育種研發水平低。
文章舉例,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素有「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但是克山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畝,進口品種「大西洋」約佔一半。
而玉米也是中國比較薄弱的領域。美國杜邦集團旗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10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官媒文章強調,種業的競爭關係到國家、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高科技戰爭。如果國外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中國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種業的競爭關係到國家、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據《自由亞洲》電臺3月9日報導,臺灣南華大學榮譽教授陳世雄,曾在臺灣中興大學推廣有機農業及有機校園十餘年。陳世雄說:「我曾經有一年在首爾參加世界糧食會議,當時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演講時曾說,我們中國只有世界8%的耕地,卻要養活(全世界)21%的人口,所以必須吃基因改造的食物。很多科學家在反對基改的東西,但是沒有用,因為他們活命要緊。」
《水果政治學》作者、策略顧問執行長焦鈞表示,中國玉米跟大豆看起來是有被控制的可能性。「玉米、大豆的影響在於畜牧業,就是豬跟雞沒有東西吃,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會出現嚴重問題,如果把所有事情極大化,用推演的方式,把種源鎖起來,中國一夕之間買不到,第一個影響的不是人,而是家畜跟家禽。」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報告指出,在2025年前,中國糧食將出現 1.3 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且三大主糧缺口將達 2,500 萬噸。
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中共中央每年初發布第一份文件都是針對農業的,尤其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糧食種子和耕地問題更為重要。21世紀以來第18個聚焦「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2月21日由官媒《新華社》受權發布。
「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方面。
本次中央一號文件比往年更加強調糧食安全問題,這份文件著重提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要求中國各省在2021-2025年期間提高糧食產量。
2月22日,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中國的糧食一直是處於緊平衡的狀態,「未來隨著人口增長,特別是消費的升級,糧食需求還會有剛性增長。同時,再加上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也明顯增加。所以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儘可能把安全係數打得高一些,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本次中央一號文件同時提出,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擴大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範圍。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等。
2月1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併發表講話。「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不過,種子研發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及大量資金的投入。從種子研發到種子的商業化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研發育種、田間制種、種子加工,這個週期一般在10年左右。並且,高額成本投入後,產出還存在不確定性。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糧食安全對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則是重中之重。而作為農業「晶元」的糧食和蔬菜種子如果遭到斷供,則對農產品產量產生重大影響,以至於加劇了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