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當年用100萬元新臺幣創業基金 成立公司,只18年時間,營收規模已達上億元。
【看中國2021年3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2015年一部從海龜鼻子中夾出長達15公分吸管的驚心影片,在全球引發終結塑膠海洋悲劇的聲浪。在臺灣的銘安科技專門製作可以完全分解的塑膠,遂因此拿下美國咖啡連鎖龍頭星巴克訂單,代其生產可分解的吸管。但不只星巴克,連美國白宮、蘋果公司都使用銘安生產的產品,日商三井物產塑膠、臺塑也陸續登門拜訪、拿錢投資。
澳洲政府提供給民眾專用、由銘安科技生產的狗大便可分解塑膠袋。
綜合國家地理頻道與中央社報導,專門生產微生物可以吃的塑膠的銘安科技,其雲林虎尾新廠大門前,除高掛著Minima(極小值)招牌之外,同時安置了一隻滿臉笑容、正使用吸管喝著珍珠奶茶的Q版海龜。這是人類終結塑膠海洋悲劇夢想的動力。
2015年網路上流傳一部影片引發全球關注,影片中,科學家團隊以鉗子、花費近10分鐘才從欖蠵龜鼻孔中移除了一根約10公分吸管。在哥斯大黎加外海協助救治這隻欖蠵龜的專家克莉斯汀•菲珍納(Christine Figgener)說,吸管毫無用處,據1月份某項報告,吸管是大海中5兆2500億的海洋垃圾的一部分。
當海洋垃圾問題因這部影片再次受到廣泛討論時,作為全球知名連鎖咖啡品牌、每年塑膠吸管用量驚人的星巴克,為主動承擔共業,跨海找上了銘安科技,要求代為生產會分解的吸管,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說,當時星巴克主管劈頭的一句「海龜鼻孔的吸管是我們的,必須do something」,讓他留下深刻印象。
擁有成功大學化工所博士學位的黃建銘找出讓微生物可以吃的塑膠解方,採取生物可分解材料製造技術,透過製程,添加了可分解材料、提高結晶度,製作出各式產品。無論是飲料杯、吸管、麵包袋、餐具、微波盒,甚至是太陽眼鏡、BB彈,銘安都能製作出可完全分解的材質。
銘安科技產品非常多元,從塑膠杯、餐具、吸管、洗髮精包 裝罐甚至是沐浴球,都是以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製作而成。
談到被視為銘安吉祥物的海龜使用吸管喝珍奶的構想,黃建銘說,「用我們的杯子、用我們的吸管,海龜也能喝珍珠奶茶!」餐具能在一定期限內洗乾淨重複使用,之後才慢慢自然分解;能分解的吸管,不會帶給海洋負擔,海龜也不會因漂流在海洋的垃圾吸管而受苦。
黃建銘也得意對中央社採訪團隊表示,銘安很擅長生物可分解材料,也特別會做、會變花樣,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個做出來,像全球最早的生物可分解紙杯就賣給了Staples,銷售至美國白宮、國會山莊。
因環保署未禁用生物可分解吸管,國內的吸管訂單增加,加上海龜影片激發全球環保意識,讓銘安生分解吸管外銷需求量爆炸性成長,光是一個禮拜的量就超過了過去一年產量,公司不只營收穩健回升,還愈來愈熱,2019年更上衝2.7億元。
雖然臺灣許多人不熟悉銘安科技,但銘安在海外聲譽早就享有盛名,星巴克、亞馬遜、蘋果、好市多、Huhtamaki、Staples、Toray都是指標客戶;甚至連美國白宮的環保紙杯、蘋果公司員工餐廳的環保餐具,甚至是澳洲專用的狗便塑膠袋、Vogue寄送袋,以及疫情期間為展現「Taiwan can help」,臺灣口罩國家隊送往國外的口罩包裝袋,均是銘安科技產品。日商三井物產塑膠、臺塑也相繼叩門,捧錢來投資,讓銘安科技在產業界一時聲名大噪。
雖然銘安的成績輝煌,但最初是從臺中太平鄉的無尾巷發跡。黃建銘過去開設過橡膠工廠、在多家企業當顧問及擔任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因擔心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決定自己成立公司。他2003年成立銘安科技,一開始四處碰壁,被大家嫌原料貴,只能靠著在其它企業擔任顧問的收入,赴世界各地參展,甚至前10年從未領過公司薪水。
隨著銘安科技在各大國際展場頻繁「刷存在感」,越來越多廠商注意到來自臺灣、名為Minima的企業,並不微小,它是悶不吭聲地做著有利地球的大事業。
銘安為擴大規模,供應全球大客戶,在中科管理局及雲林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決定在交通便利的中科虎尾園區興建工廠,廠區規畫主要包括生物可分解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及綠色環保生物可分解材料製品綜合示範工廠,盼根留臺灣之際,擴大經濟規模、拉高產能。如今占地5000坪廠房也已陸續竣工啟用。
黃建銘也規劃2021年至2023年在加拿大、美國、韓國、西班牙、巴西及拉脫維亞成立合資公司,「只有我們動沒有用,要全世界都動起來」。
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左)檢視剛成形的生物可分 解塑膠膜,準備要逐步擴大產能,搶攻綠金市場。(以上圖片來源均為中央社)
一家員工數僅百人左右的公司,卻擁有終結塑膠海洋悲劇的夢想,黃建銘笑稱,銘安科技品牌名稱為「Minima」,除有面對大自然要謙卑的理念,也意謂小人物也能有大志向,「唐吉訶德也是小小一個,我們要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另外,臺灣正式推出「限塑」政策一年多,成為世界第一個禁止使用吸管的國家。央廣報導,2019年7月1日,環保署針對全國4類場所包括公部門、百貨公司、學校、連鎖速食店等「內用」餐飲,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為2030年的全面限塑令邁開第一步。環保署盼在最小衝擊下以分階段方式推動,讓國際看見臺灣的減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