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深圳一名食品外賣員正在為顧客送外賣(圖片來源:WANG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月16日訊】你能想像嗎?當你的外賣訂單通過手機,發送到商家的印表機裡,後廚響起的不是灶火聲,而是微波爐轉動的轟鳴。按照訂單,商家會從冷庫裡拿出裝著菜的塑料袋子,加熱以後直接鋪到飯盒裡,然後就成了外賣員們送到你手上的午飯。而這些外賣菜餚包很可能在半年前就為你準備好。
大陸媒體報導,當今中國社會的打工族,吃外賣成了常態。這些外賣從最初的現叫現煮,變成現在的加熱現成品產業。
這些現成的袋裝菜品叫做菜餚包。在中國的外賣餐飲行業,菜餚包大概有70%。也就是說,現在吃的外賣,七成都是這一類菜餚包做的。這些保質期從三個月到半年不等的工業化產品,撐起了中國外賣行業的底層。
有記者暗訪了成都一家在當地算是高銷量的網紅店,狹小的店面靠一塊帘子分隔,前面是擠滿騎手,不足10平米的前廳,負責接單和出餐,帘子後則是餐食加工區。
加工的流程並不複雜,按照訂單從冰櫃裡拿出預制的菜餚包,放在沸水里加熱好,倒在米飯上,打包完就可以交給騎手。
這並不是孤例,在記者暗訪的四家門店裡,有的門店完全依靠菜餚包進行銷售,有的則是將現炒的菜品和菜餚包搭配使用。
菜餚包會在外賣行業那麼氾濫,離不開這個行業對壓縮成本、提高效率的病態追求。
淘寶上,商用預制菜餚包的價格在每包4-6元,銷售的商家大多為調料品、凍品類相關企業。如果離開線上,到各個城市的調料品市場、凍品批發市場去和代理商接洽,這個價格還能更便宜。
商家要拚命壓縮成本,是因為在平臺擠壓下,外賣的利潤空間太過微薄。不斷上漲的房租、人工、菜價,是明面上看得到的成本,看不到的另一塊巨大支出,是外賣平臺的佣金。
根據2019年美團公布的數據顯示,平台上八成以上商戶佣金在10%-20%,如果沒簽獨家協議,佣金比例更是高達22%-26%。固定的佣金抽成之外,平臺還會要求商家貼補推廣活動津貼,面對平臺的要求,商家難以拒絕不參與,就會在流量上落後。
流量,是外賣商家賴以維生的根本,而出餐速度,則直接決定了外賣商家能否得到流量。
按照美團的規則,出餐慢、漏餐、錯餐等由非顧客原因導致的異常訂單,一旦佔總訂單數的比例太高,商家就會遭遇降權,導致排名下滑,流量嚴重受損,訂單量自然也會降低。
為了追求出餐速度,外賣商家有的引入炒菜機器人取代人力,有的自行製作預制菜品,提前把各種肉類炒至半熟,再根據訂單進行加工,還有的,選擇直接使用菜餚包。
如果是現叫現煮的個體小餐廳,一天兩百多單,就需要從早到晚洗菜、切菜、炒菜;而如果使用菜餚包,兩分鐘就可以出餐,米飯只需要用蒸箱蒸好就行。在微波爐足夠的前提下,只要米飯不斷供,餐廳多少單都吃得下。
系統困住的不止騎手,還有商家。在全行業互相踩踏,追求效率的浪潮裡,落後的結果就是失去流量,失去收入,採用預制菜餚包,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商家的個人選擇,而是這個行業的集體選擇。
在疫情催化下,中大型企業也開始入局菜餚包行業,菜餚包也從餐廳後廚,直接走到消費者面前。
活在外賣時代的中國民眾,一日三餐,吃的可能都是半年前就預先為你準備好的菜餚。這種狀況,該喜還是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