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物品去留」的思考方式。(圖片來源:Adobestock)
我的收納法則
對我來說,收納是為了方便取用,不用努力翻找、隨手就可以找到想要的東西。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就很好收拾。
我採用的分類收納箱都是一眼可以看到內容物的款式,不管是透明、霧面或是柵欄式的。幾乎不用抽屜,改用類似賣蔬果的小方籃堆疊,不用上蓋。
衣服集中放在一間房,吊掛在開放組合式不鏽鋼衣架。櫃子也都是開放式沒有櫃門,家中應該只有電子防潮箱和冰箱屬於密閉櫃。
●決定物品去留的思考方式
分類物品時也需循序漸進,先不動手,但也別多想,大致看清楚這一堆雜物裡大概有哪些東西即可。我會一層層細分,但每層都是分三類就好,不然會太快累。
(圖片來源/采實文化)
●開始進行整理
當想累了就是該動手,讓腦袋休息一下的時候了。從最容易做的「想丟」類開始。直接丟進垃圾桶、丟到資源回收處。電話通知清潔隊,搬到指定地點等等。丟完如果還不累,就再動手「想送」類,送去舊衣回收箱、寄給偏鄉圖書館、寄給流浪動物收容處所等等。
有些人會覺得出門一趟把「要送」與「要丟」的都一次辦好。或是等要丟的東西累積到夠多,再一次丟光,然而卻可能變成已經不想留下的東西,卻一直佔用家中空間。所以實行的步驟採用漸進式,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反而更快更輕鬆。
當把「想留下」、「想出清」的分類整理完後,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個月後,時間長短完全視個人而定。一段時日後,對於「猶豫中」的部分物品應該也能做出留下或出清的決定。還是很猶豫的東西我就不會再細分,等待未來的自己決定。
對於「不是」自己有權決定去留與收納位置的東西,我只要確定該是誰決定並通知他,定下交接期限,否則由我決定去留,就算完事了,不算太難。真正的挑戰是「不確定」,有時電話商量還不行,還得見面詳談。
●三道關卡內完成收納
取用東西如果要經過三道關卡我就覺得不方便了,所以我寧願不細分,要用時再分。例如以下情形,就是過於麻煩的程序:
1.打開儲藏室的門
2.爬上樓梯
3.推開櫃門
4.搬下收納盒
5.打開盒子
6.從一個個牛皮紙袋找出所需文件
即使收納盒貼標籤,牛皮紙袋也寫說明,似乎也沒發揮什麼功能,我會簡化成:
1.上層:放棉被、衣物、衛生紙串等不怕摔壞的大物件。櫃子採用無門式層板架。
2.中層:放置文件。將牛皮紙袋改成透明夾鏈袋或透明文件夾。
3.下層:放置易碎品重物。使用的是無蓋、透明的收納盒。
●與其花時間收藏東西 不如花時間對自己好
收納時會發現,也許不是東西太多、儲藏空間不夠,而是自己時間太少,沒時間也沒心情享用這些東西。既然我對完好卻沒用的東西下不了狠手,就只能發狠地對自己好。
像是把放很久沒喝的茶包拿來泡湯、把便條紙拿來當作杯墊,更奢侈一點的作法,把沒在用的盤子當成盆栽的接水盆,用久髒了更好,再換新盤子。
我想收納整理就像是拼圖,一片片反覆端詳細看,還需要一大片空處暫放拼圖片,漫長的時間其實不是花在拼圖上,是在自己身上。
本文整理、節錄自家事服務師/林可凡《日日小掃除,舒壓整理術》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采實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