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1月8日訊】2020一整年,糧食問題的熱度就沒下去過。年初,世界糧食計畫署就提醒大家警惕可能存在的糧食危機,全球範圍內的飢餓人口可能會多出來1.3個億,確實很誇張。年中,中國又開始了節約糧食、制止餐飲浪費的倡議。好不容易捱到了年底,種子和耕地又被放在了明年的重點工作清單裡面。
在早先結束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種子問題的重要程度被拔得很高——「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這兩句話背後的信息量可挺大的。
為啥這個事這麼重要呢?看一下這幾年的進出口數據就知道了:
根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進口的農作物種子有7.2萬噸,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金額雖然不大,但是這個事關係到十幾億人的飯碗問題,絕對的戰略大問題。每年從國外進口這麼多種子,等於自家飯碗被別人端在手裡,這實在是有點讓人放心不下。
2014年以來中國農作物種子進出口情況統計(來源:大貓財經)
國家重視,最先有反應的是股市,所以最近這半個月,種子股的漲勢都很猛。除了隆平高科、萬向德農這些搞育種研發的,不少名字裡帶「種」字的公司都表現不錯,農發種業、登海種業,豐樂種業的股價更是嗖嗖地從10元漲到了18元,儼然成了這波炒作的龍頭。這個場景太常見了,最後大概率會成為又一場匆忙落幕的短暫狂歡。
但種子、種豬問題,確實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先不說育種工作耗時久、見效慢,就算是國內公司全力以赴下場搏殺,外面也還有不少虎視眈眈的國際巨頭,美國的杜邦、被拜耳收購的孟山都等等,跟他們比起來,中國總是要落後一些。
二
種子的問題有點複雜。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打從幾千年前馴服野生水稻開始,老祖宗就把農業生產給摸透了。雖說因為錯過了工業革命漸落下風,但托袁隆平老爺子的福,中國最終是解決了餓肚子的問題。
近幾十年,中國在主糧自主這一塊做的不錯,但在水稻、小麥之外,就沒什麼優勢了。以玉米為例,美國杜邦旗下先鋒公司的「先玉」系列憑藉優良的性狀、地毯式的推廣宣傳,已成了東北華北各產區的主要品種——這可是04年在中國本土培育出的種子,如今卻成了別人的搖錢樹。
說起大豆就更惹人唏噓了。中國一直出產大豆,質量優良,1949年之前,美國人就不斷從東北這些地方採集大豆材料。到了1974年9月,美國派了一支龐大的植物代表團訪問中國,這個代表團從吉林、遼寧、南京、上海等地採集到了大量的野生大豆植株。中國把這看成野草,在他們那成了寶,後來就成了生物技術公司作為轉基因研究和商業化利用的重要試材。
美國一方面給予大豆農場主各種補貼,另一方面有計畫地品種改良,實現了工業化、機械化生產,迅速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到了2000年,孟山都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01個國家申請了一項有關高產大豆檢測的專利權,這項專利就源於中國上海郊區的一個野生大豆材料作親本,還提出了64項專利保護請求。
這時候,中國的育種公司才反應過來——用中國自己的大豆植株育種,原來是侵權的。就通過這麼幾招,美國從中上游掌握了大豆的話語權。
拋開過去的是是非非不論,如今的國產大豆品種在市場上確實是日漸式微,人家的大豆運到中國都比自產的質優價廉,所以中國的大豆需求不得不長期處於依賴進口的窘迫狀況之中。而在著名的「蔬菜重鎮」山東壽光,國外種子的佔比之高也令人乍舌。
雖說近年來國內種子公司不斷悶頭追趕,但在很多種類裡國產種子的佔比還是有點低,像以色列的圓椒、韓國的白蘿蔔,雖然售價不低但產量高、品相好,菜農們實在是不得不用啊。
關鍵是買來的種子也不能連著播種,雜交種的優良性狀不能多代種植、外源基因又不能遺傳給下一代,最後只能不斷從種子公司那買新種子來用。等到進口種子搶下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之後,漲價那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
除了種子,畜牧業的問題也有點嚴重。
以豬為例,整個2019年全球豬肉消費量為10094萬噸,中國自己就解決了4486萬噸。旺盛的需求催生出了溫氏、牧原等市值破千億的養豬巨頭,但本土豬種的繁育卻遠遠落後於人。
農業部曾經做過統計,中國「土豬」一共有90個地方品種,但橫涇豬、虹橋豬等8個品種的豬已經滅絕,岔路黑豬等5個品種瀕臨滅絕,還有25個品種面臨瀕危,個別豬種的存欄量甚至比大熊貓還少。
中國「土豬」的地方品種(作者博客)
這樣的窘迫狀況,可不僅僅困擾著養豬行業自己。以佔國人肉類消耗第二位的家禽為例,生長速度最快、產肉產蛋最多的白羽雞祖代大部分依賴進口,就連北京烤鴨選用的肉鴨也是英國櫻桃谷公司重新繁育得來,這實在是有點讓人唏噓。
北京烤鴨選用的肉鴨也是從英國公司進口的(網路圖片)
考慮到畜牧業的繁育特點,大部分商業公司早就放棄了只依靠純種的培育方法,轉而採用在不同種間雜交的現代化繁育體系——
說的直白一點,長肉快的品種背後有著至少三代以上的完整繁育體系。人家出口的只是其中的子代和孫代,基因裡的優良性狀早都摻亂了,繁育個一兩代就鐵定開始退化、再不堪用了。
這就是赤裸裸的技術壁壘,單靠一腔熱血實難輕鬆跨越。今年年初的時候,新希望的董事長就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有人說,養種豬就是做豬的晶元,而現在「豬晶元」必須要衝上去。
四
但要做到這一點還是有點難度的。,跟晶元一樣,種子也是個創新科研項目,中國需要補的課還不少。
就像一個提問中談到的:「中國有5000年的農業歷史,為什麼卻不如只發展了200年農業的美國?」
像在種業裡,一個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佔了全球過半市場的八大種業集團裡,杜邦是美國的、孟山都被德國拜耳買了,只有先正達是中國公司,還是2017年才收購的。
其次,以目前的數據來看,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仍然偏低。2017年的時候,中國前50強種業企業年研發投入為15億元人民幣,僅接近孟山都公司的1/7,而在幾家被熱炒的「種子概念股」裡,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的僅有隆平高科一家。
技術壁壘不是輕易就能越過的,這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當然了,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
這就涉及到一個有點年頭的老詞了——產學研結合。以中國國內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來看,對原創性種質的保護和研究肯定是不能落下的,最起碼類似當年大豆的悲劇不能再重演。解決這個問題,光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
責任編輯:宇真 来源:大貓財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