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開始要求任何人向中芯國際供貨需取得許可,理由非常直白:向該公司供貨可能被中國用於軍事用途,從而危害美國安全。圖為中共軍隊的地對空導彈與舊軍機(圖片來源:PETER PARK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0月7日訊】一天前傳出美國開始要求任何人向中芯國際供貨需取得許可,理由非常直白:向該公司供貨可能被中國用於軍事用途,從而危害美國安全。
中芯當然矢口否認其產品被用於中國軍隊,西方當然不會相信,但中國軍隊的裝備發展與西方技術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關係,也的確頗為神秘。
其實,起點極低的中共軍事工業不管今天多麼令西方震驚,其整體上的發展脈絡主要歸功於三次「洋躍進」。一次是因朝鮮戰爭為蘇聯打頭陣而得以速成式現代化,然後是用二十多年消化和仿製戛然而止的蘇聯技術,成果慘淡;第二次則是中美蜜月期從美歐獲得了一批貨真價實的先進技術,中國在很多武器裝備重要領域至今的最高成就基本都可以追溯到這次突擊式的壯陽;這條線索1989年突然斷裂後,中國又從1992年起從嚴重衰敗的俄羅斯買進一大批蘇聯冷戰頂峰時期水平的武器,期間還順帶吸乾了烏克蘭的蘇聯軍工遺產。
然而這次「食腐」也因俄羅斯吃空老本而難以為繼,於是中國進入了一條以蘇美俄基因雜交為基礎的「自主創新」征途。其實真正得到創新的主要還是在武器禁運下,通過為美國接納加入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得到的信息、知識、人才交流,以及民用經濟大量連引進加盜取的先進位造技術和信息技術反哺軍工,從而使原有仿製水平大幅提高,取得了一些關鍵裝備在有無和水平兩方面的突破。
西方對這一過程並非毫無察覺,但中共的成品均得自俄羅斯,西方技術被化整為零,無形中助力中國對俄制武器的改造和提升。對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管制比武器禁運難度大很多,而且與企業利益衝突。
軍民兩用色彩最強的當屬信息技術,中國近幾十年在通信、指揮控制、精確制導、遙感和軍用無人機等領域的迅速發展,大多得益於IT業從美國獲得的豐富技術營養。近幾年甚至出現了利用中美兩國風險投資和資本市場,藉助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前景,直接從西方挖回在國際一流高技術企業掌握了關鍵技術,並積累了豐富管理經驗的高級領軍人物,甚至直接從西方收購掌握關鍵技術的中小企業,促成中國某種關鍵軍民兩用或武器技術悄然突破的全新模式。除了在航空發動機這種尖端大系統上力度欠佳外,這一模式在更小的技術領域不無成功。
華為也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當然是民用企業,開發民用產品,瞄準全球民用市場,但由於其強大的集團突破能力和這個產業的繁榮,得以建立起一個龐大的IT技術帝國。這支在全球無處不在,還僱用大量外國員工的龐大隊伍哪怕只是順手牽羊,也能為中國獲得大量軍民兩用技術。還不需要它的創始人的軍隊背景、報國理念和軍事化管理風格提供佐證,在權力無邊的中共治下,這樣的企業即使想拒絕為軍隊服務,也是不可想像的。
萬幸的是,中共及其整個技術官僚機器太沉醉於全新模式的收益,從來無心也無力奠定真正的高技術基礎,才會被美國的晶元制裁扼住咽喉。
不過,雖然華為的手機等產品,以及中國更廣泛的信息產業勢必遭受重創,中共軍品受到的影響卻有一定間接性。不可忽略的一點是,以中共的不安全感,既想要先進技術,但同時也一方面怕失了密,另一方面怕所謂的「受制於人」。
解放軍一直不放心完全依賴美國晶元
因而,中共在軍事上對西方晶元級的技術應該較少直接應用,而是有一個極為複雜的分解、借鑒、消化和轉移的過程。也就是說,中共的國產晶元哪怕性能落後好幾代,也不敢在武器上直接用來源完全沒有保證的美國晶元。由於中國從武器裝備到整個軍隊作戰體系的信息化程度尚處在初級階段,其對晶元等關鍵技術的要求可能還不如某些最前沿的民用領域。
加上軍用產品的高標準、高成本和低批量,西方軍隊也開始充分利用被民用市場哺育成熟的IT技術,比如強調現成貨架產品,開放式架構,民用標準設計,以降低巨大的研發成本。在這方面,至今將軍隊和裝備搞得神秘莫測,沒有任何可真正信賴夥伴,隨時憂慮「受制於人」的中共反而是一個高成本的封閉王國。
因此,美國的制裁對中國軍隊最大的影響還在於使中國民用經濟失去了高技術源泉,在一個過程之後,這種枯竭必將作用於中國的軍工科研和製造。只是這並不會使中國的軍事機器休克或失血,而是使它貧血,缺氧,從而更加外強中乾。但至少在一個時期內,中共軍隊失去的仍主要是與美國對抗甚至挑釁的能力,在較低技術水平上,打腫臉充胖子維持蘇聯式的武力還是能堅持較長時間。這方面,朝鮮提供了在極低技術水平上向美國極盡挑釁的優秀範例。
美國也遠不止在晶元上開始防範中國。眾所周知,中美軍事競爭和對抗都根本不是在一個公平條件下展開的。美國想知道中國的軍事水平和進展,損兵折將,比登天還難,中國要知道美國的,只需要上網下載翻譯就行。而且中國保持著大量的人力長年批量翻譯美國資料,配合本國軍工全盤抄仿,節省了大量試錯成本。而美國除了核心技術細節外,所有發展思路、計畫、進展、缺陷甚至大量一般技術細節,都向全世界公開,這完全是因其民主監督政治和開放式科學發展模式決定。他們認為,不如此,自己也無法從全社會充分擇優,封閉的舉國體制是遠不敵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的。
這個基本原理當然沒問題,但美國畢竟也意識到裸露過頭了,被中國對自己的思路和走向瞭如指掌,也很難在競爭和對抗中獲勝。這麼多年,中國當然依然基礎薄弱,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抄仿就不知向何處去,但畢竟中國總能在美國最先進水平後面,集中財力,堅持以抄仿和解決「有無」為核心,不擇手段地追趕上來,還能針對美國自己公布的缺點有所針對。當然,中國也有跟錯方向的時候,有人還聲稱是被美國誤導,其實美國在這方面的信息公開中有意識地以假情報誤導還真不容易。
現在,美國在防範中國上仍面臨巨大的挑戰。根據國會立法,美國國防部自1989年開始定期解密並對外公開「未來幾年國防計畫」(FYDP),其中有未來五年美國國防計畫經費預測數據。國防部認為這一舉措十分荒唐,一方面敵對國家根據這些詳細資料,得以匯總美軍活動情況,結合其他開源信息,可推斷美國武器發展、兵力結構和戰略規劃等敏感情報,另一方面這些文件也給軍工產業界提供了過多信息,以至政府在國防採購中利益受損。因而曾請求國會修改法律,不公開預算文件。
然而,就是經常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名出謀劃策的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立刻就有人指出,取消公開FYDP中的預算文件會讓公眾無法瞭解國防部戰略預算是否前後一致,以及國防計畫的變更情況,嚴重限制了公眾監督權。該預算文件一旦定密,世界各國將無法瞭解美國武器裝備發展情況,增加對美國軍力發展不確定性的憂慮。而就是國防部向國會提出這種請求這件事,當美國科學家聯合會援引可怕的《信息公開法案》提出要求時,國會也只得公開。
當然美國也有進展。2020年初,美國國家反間諜與安全中心(NCSC)就發布了《2020-2022年國家反情報戰略》。該戰略指出,外國情報實體的威脅正更加複雜和多樣化,除針對聯邦機構,也將目標對準了私營部門和學術機構,並試圖影響美國公眾輿論。威脅最大的五個關鍵領域是關鍵基礎設施、關鍵供應鏈、經濟、民主以及網路和技術。NCSC的建議包括:動員全社會,包括私營部門、公眾和盟國,建立夥伴關係和信息共享、確定資源需求、針對威脅設計新的「技術對策」。
這些領域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在微電子元器件領域讓中國深度滲入了供應鏈,留下了竊密和破壞的機會。因此國防部將微電子領域列為最重要的領域,首要措施是整頓代工廠,要求從國外訂購的晶元完全可信,能溯源。美國國防反情報與安全局(DCSA)也加強了關鍵技術保護、人員可信度審查、反間諜和專業教育。
原標題:朱兆基:解放軍沒有了美國晶元 失去跟美軍對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