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王號,立帝號,史上第一位皇帝;廢分封,立郡縣,開後世千秋先河。(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廢諡法,立帝號,稱為始皇帝
在秦統一以前,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國君,都稱為「王」,諸侯國之上的周朝君主,稱為「天子」。周王朝以前的上古帝王有稱皇的、也有稱帝、王或天子的,但都還沒有把君王稱作「皇帝」。把君王稱為「皇帝」是從秦始皇開始。平日大家都說慣了「秦始皇,秦始皇」,可能都沒有注意「始皇」是什麼意思。就是起始,開始,第一個的意思啊。也就是,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稱為皇帝的君主。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秦王對大臣們説:「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說的是,秦統一天下後,秦王召集丞相、御史,太尉,對他們說道:「寡人我(寡人,是古代君王對自己的稱呼,)以渺小之軀,興兵討平暴亂,倚仗的是宗廟的威靈,六國的國王都已服罪,天下都已平定了。如今寡人如果還像過去那樣通稱王,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示功績,流傳後世,(你們)商議一下帝號吧!」
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商量後說:「過去的五帝國土不過千里,屬下的諸侯國天子也控制不了。如今陛下起義兵,討殘暴,平定天下,海內設置郡縣,法令統一,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五帝也有所不及。臣等經過與博士商議討論,認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一說人皇),『泰皇』最尊貴。臣等昧死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王命稱為『制』,令稱為『詔』,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考慮後說:「去掉『泰』,留『皇』,採上古『帝』位的稱號,稱為『皇帝』。其他的按照你們商議的辦。」同時秦始皇對過去歷代君王死後,由大臣和新君對死去的先王根據其生平來進行評論定謚號的做法認為不妥,說那是「兒子評議父親,臣下評議君主,甚是無理,朕不採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後世按輩計數,二世、三世直至於萬世,傳繼至無窮。」從此,我們華夏本次文明的第一個皇帝誕生了。名副其實的始皇帝。
古書《白虎通》中曾說:「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另一部古書《管子》也說「明一者皇」。意思是:稱之為「皇」的君主,深刻地洞察天道規律,而他管理人民所依據的是皇天對天地人萬事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覆、至大至美、光耀一切的天道規律。在天道規律下,陰陽相盪,四時交替,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沒有區別,人也沒有什麼特殊性。「皇」乃王上之王。
而「帝」,是次於皇的名號,其所達到的境界和管理人民的依據是道德,以民為子,將人與萬物相區別,沒有「皇」的高遠廣大。
從秦朝開始,將「皇」、「帝」號合稱,並將它作為擁有天下者的尊名,自此,有了「皇帝」的稱謂。但這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是一種境界,一種與天道、與人類生命的最初緊緊相連的境界。是以皇帝要垂範天下。
皇帝位在君、王之上,君、王由皇帝任免。之後人們一直稱他為秦始皇,即始皇帝。皇帝已非舊制本族「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妃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之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皇位繼承人。皇帝尚在君、王之上,君、王則由皇帝任免。皇權神授,在人間至高無上。秦始皇上承先秦兩千數百年之結局,下啟後世兩千數百年之先運,成為本次人類中華史上第一位皇帝。皇權神授,在人間至高無上。
設郡縣,廢分封
之後,始皇帝馬上在全國實施郡縣制。
什麼是郡縣制?在此之前是什麼制度?秦統一之前,周朝之前採取的都是分封制。就是由天子把國土分封給自己的子侄、王親貴戚或有功勞的大臣。成為各個諸侯國。每個諸侯的領地就是自己的國土,擁有自己的軍隊、百姓,掌有本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儼然一個個獨立主權國家。同時還可以世襲。周天子實際上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牌位。到了後來,各個諸侯國互相之間為了兼併土地,掠奪財產,戰火不斷。大國吞併小國。漸漸地,由原來的800諸侯國兼併成了100多個國家,再後來就成了秦統一之前的七國爭雄。那時的周天子早已無力回天,形同虛設了。
郡縣制就是不再分封諸侯。而是把整個國家從地域上分為郡,郡以下設縣(就如同現在的省,省以下是市,縣)。設立郡縣這兩個行政區域,然後直接由皇帝派人來管理,就是皇帝親自任命郡守、縣令。也可以隨時撤換。全國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下設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作為中央政府官員,他們主要向皇帝負責。丞相負責國家事務;太尉管理軍隊,但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皇帝授命才能調動軍隊。那時的太尉是李斯;御史大夫則是負責監理眾位官員的,那時是馮劫。中央政府下面就是郡,設郡守、郡尉、郡監三個官員。郡下面是縣,設縣令、縣丞、縣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這些官員只有管理權,沒有主權,也不能世襲。
縣之下還有鄉、亭、里等多級行政基層結構;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在其《封建論》中評價秦始皇的郡縣制「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說是土地公有制的開端,給予了郡縣制以極高的評價。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度,設立中央直接管理下之郡、縣、鄉、亭、里等多級行政基層結構;該管理結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還在延續。
始皇在推行郡縣制之初也不是很順利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初併天下……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説的是起初,以丞相王綰和博士代表淳于越為首的大臣都極力主張要恢復分封制,認為不按照古代方式做,就不能長久。始皇「下其議」,交給眾大臣討論。眾大臣都説分封好。只有廷尉李斯力排眾議,認為剛剛統一天下,消除了戰亂的根源,現在又要分封,豈不是自毀前功?李斯建議:「對於諸公子、功臣可以用公家賦稅重重賞賜,對他們足矣了,同時也比較容易管理控制他們。天下無異心,就是安寧的辦法。」始皇考慮之後說:「天下飽嘗戰亂不休之苦,就是由於設立了諸侯王。如今,天下初定,又要恢復分封立國,等於是再埋下戰亂隱患。想再求安寧,那豈不是太難了!廷尉的說法是正確的。」秦始皇肯定了李斯所奏,秦始皇說自己不是為了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子女打天下的。於是秦始皇力排眾議,決定採用郡縣制,廢除分封制。郡縣制是中國歷史的里程碑。後來兩千年的中國,在制度上基本都是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2003年在湘西里耶鎮的一口古井裡發掘出來三萬六千多枚秦始皇時代的竹木簡,證明在2000多年以前,秦王朝在湘西里耶這樣偏遠的地方都曾實際成功設立過縣衙。那時的里耶叫遷陵。而且從出土的秦簡來看,組織完備,制度齊全,工作管理有序。可見當時秦始皇的郡縣制推行切實,到位。
秦始皇所建皇權體制一直被歷朝歷代所繼承,直到現在,共沿襲二千多年。
修改曆法和服色
秦始皇按照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始循環的原理進行推求,認為周朝占有火德的屬性,秦朝要取代周朝,就必須取周朝的火德所抵不過的水德。因是水德開始之年,為順天意,要更改一年的開始。群臣朝見拜賀便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
衣服、符節和旗幟的裝飾,則崇尚黑色。因為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六」,就把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所以秦始皇當時是穿黑色朝服的,不是現代人被誤導的「皇帝服飾的代表色是黃色」。
秦始皇又下令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此來表示水德的開始。
主要參考文獻:
李開元《秦謎:秦始皇的祕密》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