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率起義軍於河南殲滅了明軍主力。(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豐富,底蘊深厚,許多的預言名作,甚至是歷代「童謠」中充滿了神秘智慧,預警未來,千百年後的人還是覺得莫測高深。
中國歷朝,一直都有童謠、讖語、民謠或石碑刻字,向人間暗示未來的吉凶禍福的徵兆,而且在歷代史籍中多有記載,甚至記入正史中。例如,《史記‧周本紀》記載,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可見「童謠」預言在中國起源甚早。
從周朝往後看,每個朝代都能見揭示朝代興亡更迭,或暗示禍福起落、人事成敗的童謠。這些神秘的童謠,多在社會戰亂、自然災變的前頭傳出世間,尤其是在朝代末世最多。
中國歷代的童謠常是讖語的另一種表現,尤其是有關一個朝代國祚的存亡、一個時代的動盪變化。童謠以中國神傳文字特有的豐富文化內涵,展現巧趣又神秘、時明又時暗的預言,字表看似淺白暢口,其實內含真意深隱,真相總是另有所指。實際上,指涉政治人與事的童謠常常是讖語的另一種表現,一種容易在民間傳播開來的讖語,一種未來的預言。
人說從「童謠」中可以看歷史!從歷朝末世童謠預言的應驗來看,可說它是上天給人的間徵兆。事過境遷,往事留痕。回首看「童謠」,在中國歷代童謠、讖語中,給人間天機預警,給人留下智慧,冥冥中有天意……
明代童謠:「一小又一了,眼上一刀丁戊攪,平明騎馬入宮門,散在皇極京城擾。」
這首童謠以「合字」的中國文字技巧,藏了一人及其牽動的明朝政局世運。這個攪毀了明朝國祚的人乃是何人?童謠中有解。
「一小又一了」合為「李」字;「眼上一刀」即「目」上加一刀撇,合為「自」字;「丁戊」一內一外相合為「成」,順序連三字,呼出「李自成」,攪毀了明的國祚;「平明騎馬入宮門,散在皇極京城擾」,進佔皇宮,推翻明朝,擾亂京師。
這一首童謠預示了大明王朝將被李自成推翻,事後證驗世局,果然如讖。
闖王李自成平明騎馬入宮門
李自成是黨項羌族後裔,原是陝北銀川驛卒。崇禎帝採信大臣裁撤驛卒的建議,造成失業驛卒武夫起義,李自成參與高迎祥旗下的起義軍。後爲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起義,在高迎祥被明朝處死後,李自成繼稱闖王、李闖,成為明末起義領袖之一,率起義軍於河南殲滅了明軍主力。
據《甲申朝事小紀》〈明廣兆讖〉中記載: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李自成在河南汝州殲滅了明三邊總督孫傳庭指揮的明軍主力後,便乘勝破潼關,直下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就在這時候,南京乾清宮地面忽然下陷,露出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共26個字的四句話:「一小又一了,眼上一刀丁戊攪,平明騎馬入宮門,散在皇極京城擾。」
雖言「童謠」,預言真相乃真費解,令人迷令人惑、惹人猜惹人測,常常事後才解其真意。實際上天機不可洩露,在事發之前誰又有預見真相的大智慧?或恐是發出預言的先知?或乃是天意……
天道雖無聲無語但卻有信,中國古人早已觀察到地上人事與天道相感相應,如影之隨形。人間事像之禍福成敗,尤其是關乎一個大群體的命運,事發前總有天啟之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