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序言
中共當局不顧各個學科多數專家的反對意見,迫使長江三峽工程強行上馬、違規建造,還有權力尋租、貪污賄賂、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等所留下的質量隱患,加上多年來在施工、管理、運行等各方面嚴重違反科學規律,促使技術、社會、政治、生態等一系列風險交互影響、高度聚集。庫區大量蓄水還人為改變了當地的地質條件,使三峽及附近地區地震頻度呈持續增長趨勢。三峽水庫因此而成為高懸於其大壩以下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人民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同時也成了中共統治集團禍國殃民的最大物證之一。
今年入夏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遭遇大範圍強降雨天氣,全流域的江河湖汊、水庫、池塘等已經氾濫成災,多地有「懸河」已經水滿為患、警戒超標,眾多城市以及大批城鎮村落也已多次「水漫金山」。
從中南海決策層到地方的中共各級官府、官員,為了保護「重點城市」以及屬於「國家利益」的水利、水電工程,不惜犧牲人民的生命財產,普遍採用水庫無預警開閘泄洪的野蠻殘忍做法,甚至蓄意在夜間實施無預警超大流量突擊性泄洪,把人民推入水深禍烈的滅頂之災。
人禍天災交相迭加,三峽水庫大壩更是面臨一朝崩裂、隨時潰壩的空前危險。三峽決堤激流之所至,安徽省許多地區或如中國古籍《尚書 • 堯典》所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長江中下游地區甚至可能出現水漫千里、汪洋一片的澤國。
對於如此的災難性後果,中國著名水利工程學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先生早有預見,因而在生前多方論證、不斷上書,力阻三峽工程上馬。黃先生學識淵博、造詣卓著,且風骨耿介、敢於秉真直言。在1993年6月14日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江澤民的第三封信中,黃先生力陳三峽工程造價嚴重低報造假等舞弊行為,並且規勸:「這一錯誤,凡建設領導都該懂得而負責。」同一信函中,他還指出:「(三峽工程)今準備施工了,領頭的‘專家’應負刑事之責。」(引自戴晴《黃萬里教授抱憾辭世 中國再無人反對三峽工程》) 黃萬里先生2001年辭世前留下有關三峽的預言已逐一應驗,只剩最後一個預言有待應驗:三峽大壩最終被拆掉(或潰壩)。
曾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毛澤東兼職工業秘書的李銳,生前為體制內反對三峽工程的主要代表人物,竭盡全力阻止禍國殃民的三峽工程上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指出三峽工程的巨大危害時沉痛地說:建了三峽,「將來上海都要完蛋」(引自鳳凰網《前北大校長周培源反對建三峽:將來上海要完蛋》)。著名物理學家錢偉長《海灣戰爭的啟示》一文,從國防角度對三峽工程提出質疑(參見王維洛:《錢偉長和三峽工程》)。如此這般的資料文獻,不計其數。
知名記者、政治評論人士戴晴女士奔走各方,出書《長江啊長江:三峽工程論爭》(1989年2月初版),匯總記錄了一些著名科學家(及各方面專家乃至軍方人士)所列舉的三峽工程多種重大弊端及警告。結果,書和警告都被置之不理,戴晴女士還被投入監獄達十個月。
全國人大三峽工程方案論證並不依據科學論證行事,而根據中共統治集團的政治決策來強迫簽字、強行通過。李銳先生告訴我們:即便如此,「仍有九名專家、兩名顧問和一位政府官員拒絕在論證書上簽字,中國人民是應該記住他們的:陸欽侃(防洪組專家)、侯學煜(生態與環境組顧問)、陳昌篤(生態與環境組專家)、程學敏(電力組專家)、方宗岱(防洪組專家)、何格高(綜合經濟組專家)、郭來喜(綜合經濟組專家)、黃元鎮(綜合經濟組專家)、覃修典(電力組專家)、伍行中(綜合經濟組專家)、李玉光(移民組專家)、廖文權(移民組,四川開縣移民辦主任)。」(引自李銳《我知道的三峽工程上馬經過》)
成百上千的人士頂著中共統治集團的壓力,紛紛指出三峽工程必將禍國殃民。體制內人士甚至群起抵制。1992年全國人大表決三峽方案時,儘管中共中央一再施壓要求投贊成票(最終票數1767),但仍然有177人投了反對票,664人投了棄權票,25人未按表決器,三者佔總投票數的三分之一(參見《三峽大壩是爭議不斷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
旅居德國的水利專家王維洛博士就三峽水利工程及其相關問題(如「南水北調」、地面沉降等)不斷在媒體上以多種形式撰文、接受採訪、應邀訪談等,數十年如一日,用百計尋千方,使得三峽工程問題及其險情始終能得到海內外公眾的跟蹤和關注。王維洛博士在2020年6月20日接受《走入美國》節目訪談時指出,三峽潰壩的可能性已經高達百分之九十!
面對如此險情,有識之士不懼風險,又一次發出預警:「宜昌以下跑,最後說一次」。
本文也就此嘗試為位於三峽大壩以下(即「宜昌以下」)的安徽省各地民眾提供一個災前逃生(即「跑」)自救的路線圖,並藉此對他們再度預警,使之盡早落實各方面的相關準備。
有關本路線圖的說明
一,本文遵循中國古訓「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參照安徽省地形大勢、全省各地海拔高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和其他地理資料,為安徽各地人們設計、規劃出「往高處走」的撤退路線圖。其目的在於提供一份兼有預警性、實用性、工具性的「逃生自救指南」或曰「逃生自救路線圖」。
二,本路線圖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臨災」之際,洪水洶湧而至或既已氾濫成災,敬請隨機、就近、迅速攀援登上大樹、樓頂、土丘等各類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以躲避洪峰。屆時切忌舍近求遠,切勿機械搬用供「災前」所用的本路線圖,而應當立即因地制宜、因水勢制宜、因具體情況而制宜。
三,由於本路線圖僅供災前的規劃、籌謀、準備逃生「線路」之用。非「線路」性的事項如救生裝備及工具、通訊手段、食物儲備之類,不包括在本路線圖之內。敬請廣泛關注、多方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四,逃生線路的選擇,本著「安全、自救、及時」的原則,首先強調遠離水之所趨、所往的「低處」。即不僅要盡量遠離長江干流,而且還要儘可能避開淮河、巢湖(甚至黃河故道),以及其他河流、湖泊、水庫等各類大、中型水體。即使水勢趨緩退落時,也儘可能不要逗留水邊,以防下一波洪峰再度來襲。逃生線路還要盡量規避電線桿、發射塔、電站等電力設施,以防觸電。通過橋樑要迅速,切勿停留於橋面之上,以防橋體垮塌。此外,不要因「慌不擇路」而通過、穿越或進入隧道、涵洞、地鐵、地下車庫、地下商場等,以防遭埋、被淹。
五,即使人們選好逃生「線路」,並且在「災前」已經抵達相對安全的「高處」(如進入山區躲避),依然要警惕山洪爆發、泥石流來襲、堰塞湖泄潰、山體滑坡等災害(以及山區水庫無預警泄洪等人禍)。由於篇幅和題目所限,本路線圖難以對此詳加細釋,敬請讀者關注、參考各媒體、自媒體提供的相關內容。
六,天降暴雨日,庫泄夜洪時。由於中共當局為保全「重點城市」及各類設施而「以下游為壑」、「以鄰為壑」、「予民以禍」,普遍實施水庫無預警泄洪的做法(尤其是夜間無預警泄洪);並不時伴之以輿論誤導,甚至還有臨災現場搞欺騙的事例。安徽全省民眾都要對此高度警惕,「防洪先要防泄洪」,「聽啥都不能聽黨的話」,「寧可信網上流言蜚語,也不信新聞聯播千言萬語」。
七,本路線圖就三峽潰壩嘗試為安徽省各地民眾提供避災逃生線路,基本上不涉及有關其他災害的避災逃生。
八,本文只提供在大多數情況下對於廣大公眾(或非專業人員的普通民眾)來說最明顯、最便利、最主要的逃生線路,因而並不排斥其他具有可行性的線路設計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相關實踐。對於眾多逃生線路的宏觀描述,本路線圖可以做到大致無誤。至於每個地區的局部災情、水位變動、受淹狀況等,則無法作細節性的具體預測,敬請各位讀者包涵。災前臨危之際,希望大家盡早準備、充分預警、酌情運籌、及時撤離、果斷自救。
九,參照地圖閱讀本文或曰本路線圖,則效果為佳。是為閱讀建議。
安徽省抗洪預警形勢概觀
三峽潰壩造成的特大洪水或將不日爆發,長江中下游特大洪災或將不期而至,僅安徽一省就可能有近半億人口受災。對此,我們將如何應對、怎樣行動呢?我們首先從鳥瞰安徽省的地形大勢入手,而後分析全省各地的抗洪預警形勢。
安徽省的地理形勢與湖北、湖南、江西大不相同。鄂、湘、贛三省或「三面環山」、或「三側屏山」,中央部分為平原及低山丘陵。安徽則是「北有平原南有山,兩河分省成三段」。前一句指安徽省呈「南高北低」的地形大勢。後一句指長江、淮河兩大河流由東向西橫穿安徽省,將全省劃分為皖南、淮南、淮北三大區域(即上文所謂「三段」)。安徽是全中國典型呈現這種地理「三段論」的唯一省份(或僅有的一個一級行政區劃單位)。
安徽「南有山」首先指全省最大山體即構成皖南地形主體的皖南丘陵。皖南丘陵以黃山(及九華山)為中央部分,分布於皖南及皖浙贛邊界地區。「南有山」其次是指皖西山地,即淮南西南部皖、鄂、豫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區。因此,皖南防洪避災、逃生自救可以與鄂、湘、贛三省一樣,「人往高處走」,進入皖南丘陵。合肥以西的淮南地區人們也同樣有大別山區那樣的「高處」可登。但淮南北部、淮北全境則地勢低平。因大平原被眾多河流切割的地形地貌、外加某些河流因泥沙含量居高而頻繁氾濫等水情汛況,使那些區域逃生自救線路的設計問題變得相當複雜。
上文「北有平原」指佔安徽全省面積大部分的平原,由皖南的長江沿岸平原、淮南的皖中平原、淮北的淮北平原三部分構成。皖南沿(長)江平原、皖中平原兩者皆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淮北平原為黃淮平原的一部分;而黃淮平原又是黃河中下游平原即華北平原的一部分。這些平原連成一片,從皖南丘陵北側一直向北展開至燕山南麓、永定河畔的北京,甚至向東北延伸至長城起始點—山海關。
就整個中國而言,安徽是平原佔全省總面積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淮北平原上幾乎沒有令人起眼的「高處」。皖中平原上的「高處」也僅見於分布零星、為數甚少,而且海拔和面積都很有限的低矮殘山或小型丘陵。這種典型大平原地形如果遭受河流氾濫改道的侵襲,往往會形成所謂「黃氾區」。河流水體泥沙含量愈高,氾濫改道愈加頻繁,黃氾區的面積就愈益擴大。幾乎整個淮北都曾是黃氾區;淮南的六安、合肥、滁州一線以北的多個地區也曾是黃氾區。人們通常說的「黃氾區」一般就指曾分布於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共計44縣的黃氾區;而其中安徽省黃氾區的所佔面積最大。
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以其歷史上氾濫成災、改道頻繁而聞名於世。淮河也多氾濫、有改道,只是在規模、頻度上要遜黃河一籌。十二世紀末,黃河曾在豫東向南改道「奪淮」— 奪取淮河下游河道,經淮北、蘇北而流入黃海。淮河原下游河道被侵奪後,中游因而受淤堰塞且向南外泄、改道流入長江,並從此成為長江支流。十九世紀中葉,黃河再次改道向北,經山東而流入渤海直至今日;同時在淮北、蘇北留下了一條黃河故道(其實這也是更早期的淮河故道)。不同於鄂、湘、贛三省水系「大一統」於長江,安徽省境內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河流多次南移北遷、此牽彼扯的淵源關係,使安徽成為中國水系最複雜的省份之一。
三峽大壩建成以前,長江洪水從未以近乎全面覆蓋的規模淹沒過廬江(屬合肥市)、無為(屬蕪湖市),並繼續向北推進至巢湖,從而使長江洪水和巢湖洪水匯成一片;更沒有持續向北推進至淮河一線,從而使長江洪水和淮河洪水匯成一片。
但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情況已經截然改觀。由於三峽崩堤潰壩可能性及其威脅的出現,淮河南岸(甚至少數河段的北岸)從此進入長江洪水直接威脅的範圍之內。長江洪水從此有可能以近乎全面覆蓋的規模與巢湖洪水、淮河洪水乃至黃河洪水匯成一片。本來就已經複雜、堪憂的安徽省水系汛情,因此而變得更為複雜、堪憂。
一旦三峽潰壩洪峰洶湧而至,皖南北部的沿(長)江平原和佔淮南大部的皖中平原或將全部被洪水吞沒。此時要「往高處走」逃生,皖南的人們可以進入皖南丘陵,淮南西部的人們可以進入大別山區。但遠離山區而置身大平原的人們,除了淮南東南部的一部分居民可以就地登上零星殘存於皖中平原的低矮丘陵如張八嶺之外,大多數淮南北部居民(即皖中平原北部大部分居民),只有北越淮河、向北撤退至淮北即歷史上的黃氾區主體部分才安全。
然而,此時若恰逢淮河、黃河也氾濫四溢,與奔騰不羈的長江洪峰匯成一片,在大平原上形成水深三公尺以上的千里澤國,則淮北全境、淮南北部人民將面臨無處可逃的滅頂之災。面對如此災情又置身於如此地理環境,個人逃生自救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作為輔助性手段。任何國家政權及各級行政部門都有責任救助災民,都不能按兵不動,更何況如此水患本來就是中共統治集團罔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水利方針及其營運政策所造成的。
安徽省作為中國的一級行政區劃(含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單位,直接下轄的次級行政單位(屬於二級行政區劃)共16個:黃山市、宣城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淮南市、蚌埠市、阜陽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
參照安徽省各地的地形大勢、海拔高程(參見附錄一、附錄二)和其他地理資料,根據潰壩決堤後全省各地受災情況的預估程度、以及應當予以先期預警的相應級別,我們可以將上述16個次級行政區劃單位大致分為三個級別類型:
綠色預警區 (1個):黃山市,不受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
黃色預警區 (4個):阜陽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基本上不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但有可能受到潰壩災情的邊緣性影響。
(所謂「黃色預警區」僅僅是就三峽潰壩洪災而言。但由於淮河洪水、黃河洪水可能同步氾濫於三峽潰壩洪災之際,這些黃色預警區內的居民應該保持更高度警惕。詳見下文「綜上所述」。)
紅色預警區 (11個):宣城市、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合肥市、六安市、滁州市、淮南市、蚌埠市,都會受到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
上述每一「預警區」(對應於二級行政區劃)下可細分為若干「預警亞區」(基本上對應於三級行政區劃)。如作為「預警區」的宣城市,其轄區內包含有7個屬於「預警亞區」的區、縣、(縣級)市。至於「預警區」和「預警亞區」之間的關係,大致可視為「大陸」和「次大陸」之間的關係(諸如「南亞次大陸位於亞洲大陸的南部」、「某某預警區包括某某預警亞區」之類)。
綜上所述,皖南、淮南、淮北三個地區所面臨的洪澇災情威脅可以簡要概括如下:
— 皖南地區會受長江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
— 淮南地區會受長江三峽潰壩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淮河氾濫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淮南北部會受黃河氾濫的間接威脅和邊緣性影響;
— 淮北地區會受淮河氾濫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黃河氾濫的直接威脅和災難性影響,淮北南部會受長江三峽潰壩的間接威脅和邊緣性影響。
上文曾提到,安徽水系的複雜使各地逃生自救線路的設計具有相應的複雜性。上文還曾提到,「黃色預警區」淮北的居民反而應該對水患保持「更高度警惕」。其原因在於淮南、淮北兩地都面對著有朝一日或然降臨的巨大新威脅:三條大河波浪寬,同步氾濫淹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水患不斷心不安。
此外,「防洪先要防泄洪」,防泄洪則要先瞭解水庫的位置所在。據《維基百科》網站《安徽水庫列表》一文提供的資料,「至2013年,中國安徽省共有大型水庫13座」,中型水庫近百座。此文與同一網站的文章《中國大型水庫列表》中,可以查找到這13座大型水庫其中大部分的有關資料。本路線圖會就防泄洪在下文給出若干具體提示。
由於中共官方一以貫之的體制性腐敗,災害臨頭時又頻頻採取無預警泄洪(甚至蓄意在夜間實施無預警超大流量突擊性泄洪)作為應急措施來保壩防潰,居住在水庫近旁的安徽省居民(尤其是居於大庫高壩之下的居民),要對無預警泄洪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特別是在夜間。
紅色預警之一:池州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池州市位於長江南岸,地屬皖南,下轄貴池區、青陽縣、東至縣、石臺縣,共4個「預警亞區」。
石臺縣地處皖南丘陵北部的九華山區,海拔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東至縣、貴池區、青陽縣自西向東沿長江南岸排列,它們的北部都為長江沿岸平原,南部都為九華山脈北麓。因此三地都屬「紅色預警亞區」。
東至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九華山脈北麓
東至縣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長)江、沿(升金)湖地帶,向南撤退至東至縣南部九華山脈北麓。
貴池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九華山脈北麓
貴池區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貴池區南部九華山脈北麓。
青陽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九華山脈北麓
青陽縣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青陽縣南部九華山脈北麓。
紅色預警之二:宣城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宣城市位於長江南岸,地屬皖南,下轄宣州區、寧國市、廣德市、郎溪縣、涇縣、旌德縣、績溪縣,共計7個「預警亞區」。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宣城市,其轄區內,旌德縣、績溪縣兩地海拔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寧國市地勢也較高,但是該市周邊局部仍可能為三峽潰壩洪水所波及,故屬「黃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宣州區、廣德市、郎溪縣、涇縣等四處地方則屬「紅色預警亞區」。
宣州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皖南丘陵山區
宣州區居民逃生時,向南撤退至寧國市境內的皖南丘陵山區。
涇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黃山山區
涇縣南部為黃山山區,北部為長江沿岸平原。
涇縣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涇縣南部的黃山山區。
郎溪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皖南丘陵山區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廣德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廣德市南部的皖南丘陵山區。
廣德市居民逃生方向:就地登上低山丘陵,向南撤退至皖南丘陵山區
廣德市南部為皖南丘陵山區,北部為有低山丘陵分布其間的平原。
廣德市居民逃生時,可在廣德市北部就地登上低山丘陵,亦可向南撤退至廣德市南部的皖南丘陵山區。
紅色預警之三:馬鞍山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馬鞍山市地跨皖南、淮南,下轄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當塗縣、和縣、含山縣。該六地都呈低矮丘陵零星點綴其間的平原地貌,屬「紅色預警亞區」。其中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當塗縣四地位於長江以南(當地長江干流東岸),和縣、含山縣兩地位於長江以北(當地長江干流西岸)。
馬鞍山市長江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花山區、雨山區、博望區、當塗縣居民逃生方向:就近登上低矮丘陵,向南撤退至皖南丘陵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就近分頭登上當地的低矮丘陵;
第二步:隨後視情況或分頭向南撤退至宣州區(宣城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繼續分頭向南撤退至寧國市(宣城市轄區)境內的皖南丘陵山區。
馬鞍山市長江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和縣、含山縣居民逃生方向:就地登上低矮丘陵、向北撤退至張八嶺支脈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就近分頭登上當地的低矮丘陵;
第二步:如大平原或受淹將成澤國,而附近低矮丘陵海拔過低、面積過小、數量過少、避災者又過多而擁擠不下,大部分居民可迅速分頭向北撤退至全椒縣(滁州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繼續向北撤退至全椒縣北部張八嶺支脈南麓,如龍王尖(海拔393公尺)山麓。
紅色預警之四:蕪湖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蕪湖市地跨皖南、淮南,下轄鏡湖區、弋江區、繁昌區、灣沚區、鳩江區、無為市、南陵縣共7個「預警亞區」。其中鏡湖區、弋江區、繁昌區、灣沚區、南陵縣五地位於長江南岸,無為市位於長江北岸,鳩江區則地處長江南、北兩岸。
繁昌區、南陵縣兩地呈低山丘陵零星點綴其間的平原地貌,其餘五地為較為典型的平原地帶。蕪湖市轄下七地都屬「紅色預警亞區」。
蕪湖市長江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鳩江區(南岸部分)、鏡湖區、灣沚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皖南丘陵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宣州區(宣城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寧國市(宣城市轄區)境內的皖南丘陵山區。
弋江區、繁昌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黃山山區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南撤退至南陵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涇縣(宣城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南撤退至涇縣南部的黃山山區。
南陵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黃山山區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涇縣(宣城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涇縣南部的黃山山區。
蕪湖市長江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鳩江區(北岸部分)、無為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大別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廬江縣(合肥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撤退至桐城市(安慶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撤退至桐城市北部的大別山區東部邊緣。
如果突遇三峽潰壩洪峰與淮河洪水同時抵達,來不及向西撤退至廬江縣,鳩江區(北岸部分)、無為市居民應急方案如下: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就近登上較大或略大的低矮丘陵,如其中海拔最高者之一雞毛燕(海拔527公尺,位於巢湖南岸附近、無為市與合肥市下轄巢湖市之交界處);
第二步:如大平原或受淹將成澤國,而附近低矮丘陵海拔過低、面積過小、數量過少、避災者又過多而擁擠不下,大部分居民可迅速轉向東撤,分頭登上皖浙高速公路巢湖-蕪湖段的各高架路段躲避;還可迅速分頭撤退至合肥-杭州鐵路線巢湖-蕪湖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三步:如上述行動皆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向東集中到蕪湖市各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紅色預警之五:銅陵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作為「紅色預警區」的銅陵市下轄4個「預警亞區」:銅官區、義安區、郊區、樅陽縣。
銅陵市地跨皖南、淮南,長江貫穿其轄區:銅官區、義安區兩地位於長江南岸(當地長江干流東岸),樅陽縣位於長江北岸(當地長江干流西岸),郊區則地處長江南、北兩岸。
銅官區、樅陽縣呈現典型的平原地貌,義安區、郊區(北岸部分和南岸部分)為有低山丘陵分布的平原地帶。它們都屬於「紅色預警區」。
銅陵市長江以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銅官區、郊區(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低山丘陵
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撤退至義安區東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義安區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南撤退至低山丘陵
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東南撤退至義安區東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銅陵市長江以北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郊區(北岸部分)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低山丘陵
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北撤退至郊區北部的低山丘陵區域。
樅陽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部邊緣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江(長江)、沿湖(破崗湖、白蕩湖)地帶,向西北撤退至桐城市(安慶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桐城市北部的大別山區東部邊緣
紅色預警之六:安慶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安慶市位於長江北岸,地屬淮南,下轄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岳西縣,共計10個「預警亞區」。
地理上,安慶市轄區全境可分為兩部分:西北部為大別山區,東南部為長江沿岸平原;整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大勢。桐城市、潛山市、太湖縣、宿松縣四地沿合肥至南昌的鐵路線以及皖贛高速公路安慶段,呈東北-西南向排列,坐落在西北部和東南部之間的過渡帶上。該四地各自境內,也都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
該「過渡帶」以西北,只有全境處於大別山區的岳西縣一地。該地帶以東南,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望江縣、懷寧縣五地都呈河流沿岸平原地貌。懷寧縣南部、宜秀區平原上有若干低山丘陵,其中海拔最高者之一為宜秀區破崗湖西側的三線尖(海拔697公尺)。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安慶市,其轄區內,岳西縣由於海拔較高,屬「綠色預警亞區」(本文恕不展開分析)。
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桐城市、潛山市、懷寧縣、望江縣、宿松縣、太湖縣等其餘九處地方則屬「紅色預警亞區」。
桐城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桐城市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北撤退至桐城市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潛山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潛山市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北撤退至潛山市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太湖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太湖縣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北撤退至太湖縣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太湖縣境內的花涼亭水庫無預警泄洪!)
宿松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大別山區南麓
宿松縣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江(長江)、沿湖(龍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地帶,向北撤退至宿松縣北部大別山區南麓。
望江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江(長江)、沿湖(泊湖、武昌湖)地帶,向西北撤退至太湖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太湖縣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太湖縣境內的花涼亭水庫無預警泄洪!)
懷寧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北撤退至潛山市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潛山市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長)江地帶,向西撤退至懷寧縣境內;
第二步:隨後向西北撤退至潛山市境內;
第三步:繼續向西北撤退至潛山市西北部大別山區東南麓。
紅色預警之七:六安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六安市地屬淮南,下轄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共計7個「預警亞區」。
地理上,六安市轄區全境可分為兩部分:南部為大別山區,北部為皖中平原;整體呈「南高北低」的地形大勢。舒城縣、霍山縣、金寨縣三地呈東-西向排列,坐落在大別山區和皖中平原之間的過渡帶上。該三地各自境內,也都呈「南高北低」的地勢。
坐落於該「過渡帶」以北的金安區、裕安區、葉集區、霍邱縣四地都呈典型的平原地貌。
歸類為「紅色預警區」的六安市,其轄區內七處地方都屬「紅色預警亞區」。
金寨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金寨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南撤退至金寨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金寨縣境內的梅山水庫和響洪甸水庫無預警泄洪!)
霍山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霍山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南撤退至霍山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霍山縣境內的佛子嶺水庫無預警泄洪!)
舒城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舒城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南撤退至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舒城縣境內的龍河口水庫無預警泄洪!)
金安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霍山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霍山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霍山縣境內的佛子嶺水庫無預警泄洪!)
裕安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舒城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舒城縣境內的龍河口水庫無預警泄洪!)
葉集區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南撤退至金寨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金寨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金寨縣境內的梅山水庫和響洪甸水庫無預警泄洪!)
霍邱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河(淮河)、沿湖(城東湖、城西湖)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葉集區或裕安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分頭向南撤退至金寨縣或霍山縣境內;
第三步:持續分頭向南撤退至金寨縣南部或霍山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如果突遇三峽潰壩洪峰與淮河洪水同時抵達,來不及向南撤退至大別山區,霍邱縣居民應急方案如下: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河(淮河)、沿湖(城東湖、城西湖)地帶,分頭向南撤退至葉集區或裕安區境內;
第二步:第一步撤退過程中,如洪峰已經抵達葉集區、裕安區境內,撤退者可迅速分頭登上合肥至(河南)信陽高速公路六安段的各高架路段躲避;還可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信陽鐵路線六安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三步:如上述行動皆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向東集中到裕安區境內的六安市各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紅色預警之八:滁州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滁州市下轄8個「預警亞區」:琅琊區、南譙區、明光市、天長市、來安縣、全椒縣、定遠縣、鳳陽縣。此八處地方皆位於平原地帶,屬「紅色預警亞區」。
皖中平原上,除了零星分布的低山丘陵,張八嶺是最大的一條低山山脈,其主脈由西南向東北綿延於肥東縣(屬合肥市)、定遠縣、南譙區、明光市(皆屬滁州市)、盱眙縣(屬江蘇省淮安市),其峰巒中最高者有龍王尖(海拔393公尺)、北將軍(海拔339公尺)等。張八嶺也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
主體位於滁州市轄區內的張八嶺,為皖中平原東部居民抗洪逃生的重要地理坐標。據本逃生自救路線圖,上述滁州全市8個「紅色預警亞區」,外加合肥市肥東縣、巢湖市,馬鞍山市含山縣、和縣,共計有12個「紅色預警亞區」的逃生路線都指向張八嶺,呈「周邊向心輻集」狀。
就抗洪逃生路線而言;坐落於皖中平原東部的張八嶺,與坐落於江漢平原北部的大洪山頗有幾分類似。如果說,大洪山雄峙於江漢平原之上有如泰山雄峙於華北平原之上的縮小版;張八嶺則堪當大洪山的縮小版。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三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簡稱「三界訓練基地」)1986年開設於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三界鎮一帶,佔據張八嶺的大片區域。地處內蒙古的朱日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於二十一世紀初正式運行之前,張八嶺曾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軍事訓練基地,可供多軍兵種進行師級規模的對抗演練,其空間規模應該相當可觀。
一旦三峽潰壩洪峰洶湧而至,大平原即受淹而成澤國,如果就近之處其他低矮丘陵海拔相對低、面積相對小、數量相對少,避災民眾又人數過多且擁擠不下,災區人民應當迅速與基地駐軍接洽,要求開放基地保密級別相對較低的大面積區域,以拯救千百萬生命。換言之,除了指揮中心、雷達站、彈藥庫等保密級別高的目標和區域之外,那些演習時供坦克碾壓的岡巒坡岱,那些供步兵分隊演練「正斜面」、「反斜面」山地攻防的山梁山脊,等等,都應該向災區人民開放、供災區人民逃生所用。
上文說過,皖中平原東部12個縣或縣級市的受災人口大部分可能會集中到張八嶺,甚至合肥市外撤的部分人口也可能彙集到張八嶺。與湖北的大洪山相比,張八嶺海拔低、面積小,又被三界訓練基地佔去一大塊,但預計接納逃生人口將高於大洪山。屆時軍方若不積極開放基地區域,張八嶺其他區域為數有限的制高點上擁擠不堪的高密集度避災人群中,可能會不時有人被洪峰大浪裹挾捲走……
天長市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張八嶺主脈東北麓
天長市居民逃生時,迅速離開沿(高郵)湖地帶,向西北撤退至盱眙縣(江蘇省淮安市轄區)西部張八嶺主脈東北麓。
來安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北撤退至張八嶺主脈東南麓
來安縣居民逃生時,可向西北撤退至明光市南部張八嶺主脈東南麓。
琅琊區、南譙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撤退至張八嶺主脈東南麓
琅琊區、南譙區居民逃生時,可向西撤退至南譙區西部張八嶺主脈東南麓,如北將軍(海拔339公尺)山麓。
全椒縣居民逃生方向:向北撤退至張八嶺支脈南麓
全椒縣居民逃生時,可向北撤退至全椒縣北部張八嶺支脈南麓,如龍王尖(海拔393公尺)山麓。
明光市居民逃生方向:向南撤退至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河(淮河)、沿湖(花園湖、女山湖、裡湖)地帶,向南撤退至明光市南部;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明光市南部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定遠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定遠縣居民逃生時,可向東撤退至定遠縣東部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鳳陽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南撤退至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沿(花園)湖地帶,向南撤退或就近登上鳳陽縣境內的低矮丘陵,如其峰巒中最高者之一狼窩山(海拔340公尺);
第二步:隨後向東南撤退至定遠縣東部張八嶺主脈西北麓。
紅色預警之九:合肥市逃生自救路線圖
安徽省頭號「紅色預警區」合肥市下轄9個「紅色預警亞區」:瑤海區、廬江區、包河區、蜀山區、巢湖市、廬江縣、肥西縣、肥東縣、長豐縣。
合肥市作為安徽省省會,地處皖中平原中央部分,位於巢湖以北。
經初步查詢文獻,尚未找到長江洪峰與巢湖洪水匯成一片而肆虐於皖中平原的有關記載。但自從三峽大壩落成之日,這一情況已經截然改觀:合肥市已然在三峽潰壩突發洪水的威脅範圍之內。
如果不在汛期或黃梅雨季,長江三峽潰壩的洪峰襲來時,巢湖具有一定的滯洪(水)削(洪)峰功能,還能少量蓄洪、分洪,起到一點明顯大於杯水車薪的有限作用。
但如果遇到今年入夏後長江流域遭遇的大範圍持續強降雨天氣,一旦三峽大壩決堤之滾滾洪流激盪而下、以濁浪排空之勢磅礡而至,又恰值巢湖、甚至淮河加黃河同步氾濫、席捲皖中平原之際,合肥全市將成為一片澤國:鐵路、公路及其樞紐被淹,城市的街道、地鐵被淹,甚至駱崗機場航空港也將被淹沒……
三峽潰壩,不僅合肥全市將成為澤國,整個皖中平原、幾乎整個淮南都可能陷入一望無際的大洪水之中。
對於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而言,三峽潰壩意味著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那些低海拔平川被淹,各省直接受災面積至多為「八百里浸川」。然而,安徽省一旦遭受三峽潰壩洪流席捲滌蕩,那將是澤國千里而不止,那將是半個省以上面積浸泡在洪水的汪洋中。
湖北的大洪山接納江漢平原逃生人流之時,東有桐柏山、西有荊山等「高處」可以供逃生自救的人群分流,從而分擔大洪山的壓力。張八嶺的東西「兩翼」就沒有這樣的「高處」可供人群分流。張八嶺孤峙獨立於長江下游大平原上,沿北緯32.2度往西約350公里至接近淮河源頭的河南省信陽市境內,才有較為明顯的「高處」(桐柏山北麓)在地表隆起;往東則至江蘇省南通市黃海沿岸約260公里,放眼望去儘是一馬平川。「人往高處走」。大平原上,「高處」如此難得尋覓,合肥人該往何處撤,又該如何「走」?
上文不止一次說過,皖中平原東部12個縣或縣級市的受災逃生人口大部分會集中到張八嶺,甚至合肥市轄區內如瑤海區、廬江區、包河區等地外撤的部分人口也可能彙集到張八嶺。即使沒有軍方三界訓練基地的存在,以整個張八嶺的有限面積,要接納滁州市8個縣或縣級市的逃生人口已經勉為其難;而且由於地理位置毗鄰接近,它還不得不接納另外4個縣或縣級市(其中已經包括合肥市的肥東縣和巢湖市)的逃生災民。
因此,除肥東縣和巢湖市外,本路線圖不建議合肥市下轄的其他7個「紅色預警亞區」居民選擇張八嶺作為逃生方向。換言之,瑤海區、廬江區、包河區、蜀山區、廬江縣、肥西縣、長豐縣居民的逃生方向,最好是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
滔天洪峰將至。中共官方很可能在百姓面臨洪水沒頂之時不首先救助,先不救助甚至不予救助。鑒於長期以來中共政權置人民死活於不顧的纍纍前科和當前犯下的無預警泄洪等罪惡,以及各級官僚的濫權枉法、瀆職失策、欺瞞誤導、草菅人命,合肥人或將群起奮力自救,自行組織大規模外撤。
如果預警時間充裕,可以選擇通過鐵路、高速公路提前外撤自救。撤退大方向(再次強調):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
在三峽潰壩洪峰已經通過九江而進入安徽省,但淮河、黃河並未同步氾濫的情況下,建議儘可能優先利用下列道路系統外撤自救:合肥-信陽鐵路線(六安段)、合肥至(河南)信陽高速公路六安段、312國道、105國道,等等。具體撤退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六安市下轄的舒城、霍山、金寨三縣南部大別山北麓。
在三峽潰壩洪峰已經通過九江而進入安徽省,並且淮河或黃河(或淮河加黃河)亦已同步氾濫的情況下,建議除繼續利用上述道路系統外,儘可能同時利用下列道路系統外撤自救:合肥-九江鐵路線、合肥至(江西)九江高速公路、206國道,等等。具體撤退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六安市下轄的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北麓、東北麓,安慶市下轄的桐城、潛山二縣北部大別山東南麓。
合肥市巢湖以東*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巢湖以東」指巢湖南北向軸線以東)
肥東縣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張八嶺主餘脈西南麓、支脈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向東撤退至肥東縣東部張八嶺主餘脈西南麓;
第二步:隨後視情況或繼續向東撤退至全椒縣(滁州市轄區)北部張八嶺支脈南麓,如龍王尖(海拔393公尺)山麓。
巢湖市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張八嶺主餘脈西南麓,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巢湖市地處巢湖南北向軸線以東的巢湖東半部沿岸,其轄區小部分(「南部」)在巢湖東南岸,大部分(「北部」)在巢湖東北岸,從兩邊合抱著巢湖的東半部。
巢湖市(北部)居民逃生方向:向東撤退至張八嶺支脈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向東北撤退至全椒縣(滁州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東北撤退至全椒縣北部張八嶺支脈南麓,如龍王尖(海拔393公尺)山麓。
巢湖市(南部)居民逃生方向:就近登上低山丘陵,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就近登上較大或略大的低矮丘陵,如其中海拔最高者之一雞毛燕(海拔527公尺,位於巢湖南岸附近、巢湖市與蕪湖市下轄無為市之交界處);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遠離沿(巢)湖地帶,向西南撤退至廬江縣境內;
第三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桐城縣(安慶市轄區)東北部大別山區東麓。
如果突遇三峽潰壩洪峰與淮河洪水同時抵達,來不及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巢湖市(南部)居民應急方案如下: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就近登上較大或略大的低矮丘陵;
第二步:視情況或繼續遠離沿(巢)湖地帶,向西南撤退至廬江縣、桐城縣境內;
第三步:第二步撤退過程中,如洪峰已經抵達廬江縣、桐城縣境內,洪水已經阻斷道路,撤退者可迅速分頭登上合肥至(江西)九江高速公路合肥-懷寧段、合肥至銅陵高速公路等的各高架路段躲避;還可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九江鐵路線肥西至桐城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四步:如上述行動皆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就近集中到各級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合肥市巢湖以西*各「紅色預警亞區」逃生自救路線圖
(*「巢湖以西」指巢湖南北向軸線以西)
廬江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東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向西南撤退至桐城市(安慶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桐城市北部大別山區東麓。
肥西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向西南撤退至舒城市(六安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舒城縣境內的龍河口水庫無預警泄洪!)
瑤海區、廬陽區、包河區、蜀山區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巢)湖地帶,向西南撤退至肥西縣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舒城市(六安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舒城縣境內的龍河口水庫無預警泄洪!)
長豐縣居民逃生方向: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北麓
第一步:首先向西南撤退至瑤海區、廬陽區、包河區、蜀山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西南撤退至肥西縣境內;
第三步:持續向西南撤退至舒城市(六安市轄區)境內;
第四步:持續向西南撤退至舒城縣南部大別山區北麓。
(撤退時,一定要警惕舒城縣境內的龍河口水庫無預警泄洪!)
如果突遇三峽潰壩洪峰與淮河洪水同時抵達,來不及向西南撤退至大別山區,長豐縣居民應急方案如下:
第一步:首先向西南撤退至瑤海區、廬陽區、包河區、蜀山區;
第二步:視情況繼續向西南撤退至肥西縣、舒城縣。但如果第一步撤退過程中,洪峰已經抵達瑤海區、廬陽區、包河區、蜀山區境內,則第二步撤退過程立即中止。撤退者可迅速集中到安徽省、合肥市各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第三步:如洪峰抵達於第二步撤退過程中,肥西縣、舒城縣已經水患嚴重,撤退者可迅速分頭登上合肥至(江西)九江高速公路合肥-懷寧段的各高架路段躲避;還可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九江鐵路線肥西至桐城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紅色預警之十:淮南市逃生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淮南市下轄7個「紅色預警亞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八公山區、潘集區、鳳臺縣、壽縣。
淮河由西向東穿過淮南市轄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八公山區、壽縣地處淮河以南;潘集區、鳳臺縣位於淮河以北。整個淮南市轄區呈大平原地貌,偶有低山丘陵,如以成語「草木皆兵」而知名的八公山。
八公山山脈大體呈南北走向,主體部分位於八公山區與壽縣交界處,有低矮山丘數十座,主峰海拔241公尺。八公山對淮南市淮河以南部分而言,其重要性相當於張八嶺之對皖中平原東部。
八公山區、壽縣(壽春鎮)居民逃生方向:就近登上八公山
由於得八公山之地利,八公山區居民及壽縣最北端的壽春鎮居民逃生時,可迅速離開沿(淮)河地帶,就近登上八公山各制高點。淮南市其餘地區居民則另當別論如下。
長江三峽潰壩洪水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淮河以北部分的潘集區、鳳臺縣居民必須對水況汛情嚴加關注,隨時準備在水患嚴重時向北後撤。
淮河以南部分的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八公山區、壽縣居民迅速北越淮河,進入潘集區、鳳臺縣境內,視情況或繼續向北後撤。淮河以南部分居民如來不及北越淮河,可設法迅速登上八公山各制高點。
淮河洪水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淮河以北部分的潘集區、鳳臺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地帶,向西北撤退至蒙城縣、利辛縣(皆屬亳州市)境內;
第二步:隨時準備在水患加重時繼續後撤。
淮河以南部分的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八公山區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沿(瓦埠)湖地帶,向南撤退至長豐縣(合肥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合肥市下轄的瑤海區、廬陽區、包河區、蜀山區境內。
淮河以南部分的壽縣(壽春鎮除外)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沿(瓦埠)湖地帶,向南撤退至金安區(六安市轄區)境內;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六安市下轄的霍山縣境內。
長江三峽潰壩洪水與淮河洪水、黃河洪水同步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一旦三條河流同步氾濫,安徽會有半個省以上面積被淹。此時,因大平原地形等因素,淮南市居民已經很難靠民間或個人力量有效實施逃生自救,國家機構和行政部門有義務和職責落實搶險救生的實際措施。
中共各級官府、官員玩忽職守、消極觀望、互相推諉、漠視人命、貪污救災財款等等毛病不改、積惡成習。老百姓已經舍了70年所謂「小家」,而中共這個自封為「大家」之主的政權,70年來幾乎沒有建設過真正符合科學要求和技術規範的合格水利工程,居然沒有真正根治好任何一條大河。淮南市大部分居民必須準備在希望渺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提前逃生、拚死自救。
本路線圖對此也無籌可展,只能提出減緩(而不是逃脫)洪水威脅的措施如下:
淮河以北部分的潘集區、鳳臺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撤退過程中,若洪水已經阻斷道路,可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阜陽鐵路線淮南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二步:如上述行動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就近集中到淮南或其他城市各級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淮河以南部分的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大通區、八公山區、壽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撤退過程中,若洪水已經阻斷道路,就近者可迅速登上八公山各制高點;
第二步:如距八公山較遠且災情急迫,則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阜陽鐵路線淮南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二步:如上述行動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就近集中到淮南或其他城市各級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紅色預警之十一:蚌埠市逃生路線圖
「紅色預警區」蚌埠市下轄7個「紅色預警亞區」: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
淮河由西向東穿過蚌埠市轄區,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地處淮河以南;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位於淮河以北。整個蚌埠市轄區呈典型的大平原地貌。
長江三峽潰壩洪水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淮河以北部分的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居民必須對水況汛情嚴加關注,隨時準備在水患加重時向北後撤。
淮河以南部分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居民迅速北越淮河,進入淮上區、懷遠縣境內,視情況或繼續向北後撤。
淮河洪水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淮河以北部分的淮上區、五河縣、固鎮縣、懷遠縣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地帶,向北撤退至固鎮縣、懷遠縣北部;
第二步:隨時準備在水患加重時繼續向北後撤。
淮河以南部分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迅速離開沿(淮)河地帶,向南撤退至鳳陽縣(滁州市轄區)境內的低矮丘陵,如其峰巒中最高者之一狼窩山(海拔340公尺);
第二步:繼續向南撤退至長豐縣(合肥市轄區)境內;
第三步:隨時準備在水患加重時持續向南撤退至合肥市下轄的廬陽區、蜀山區境內。
長江三峽潰壩洪水與淮河洪水、黃河洪水同步氾濫時逃生路線圖
一旦三條河流同步氾濫,安徽會有半個省以上面積被淹。此時,因大平原地形等因素,蚌埠市居民已經很難靠民間或個人力量有效實施逃生自救,國家機構和行政部門有義務和職責落實搶險救生的實際措施。
中共各級官府、官員玩忽職守、消極觀望、互相推諉、漠視人命、貪污救災財款等等毛病不改、積惡成習。近70年「治淮(河)」,越治越壞。蚌埠市居民必須準備在希望渺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提前逃生、拚死自救。
本路線圖對此也無籌可展,只能提出減緩(而不是逃脫)洪水威脅的措施如下:
蚌埠市(包括淮河以北和以南部分)居民逃生時,
第一步:撤退過程中,若洪水已經阻斷道路,可迅速分頭集中至合肥-徐州鐵路線蚌埠段沿線各車站躲避(為保交通大動脈暢通,鐵路站、線所在地通常優先予以排洪,人員也相對容易獲救);
第二步:如上述行動受阻或不果,則迅速就近集中到鐵路沿線城市各級黨政軍機構所在地,使之難以推諉不管,從而使自己增加獲得(由直升機、救生艇、衝鋒舟等)附帶救助的機率。而國家機構及官員拒絕救助災民的行為(哪怕是奉命行事),則有可能使行為主體付出難以預估的代價。
結語
三峽工程是中共強加給中華民族的巨大災難。
時至今日,三峽或潰壩在即,滔天洪峰或不期而至。
面對空前的大洪水威脅,中共繼續搞信息過濾、輿論欺騙,不讓公眾全面瞭解實情。
拜託諸位讀者一起來打破新聞封鎖,盡其所能將此路線圖告知安徽人。
願天助大家成功逃生自救!
願天祐安徽人民!願天祐長江中下游人民!願天祐中華!
完稿於2020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