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蔡英文選前造勢晚會,李登輝出席(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看中國2020年8月7日訊】臺灣前總統李登輝先生於7月30日離世。謹表哀悼。
李登輝是臺灣、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直選產生的總統。李登輝在他的任內,成功地完成了臺灣的寧靜革命,即和平的民主轉型。功莫大焉。
臺灣的民主轉型,蔣經國是開啟者,李登輝是完成者。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令,隨即又宣布開放黨禁報禁,由此開啟了民主轉型的不歸路。
若是在一般國家,蔣經國做了這些事,民主轉型就算大功告成了。可是臺灣情況特殊,臺灣要完成民主轉型,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還有很重要的事要做。
眾所周知,實現民主轉型,要求包括中央一級在內的各級民意代表都必須定期選舉和改選。可是,在國民政府已經失掉了大陸,只擁有臺灣的情況下,中央級的民意代表又怎麼選舉和改選呢?代表臺灣省的中央民意代表自然很好辦,就讓臺灣的選民再選就是了,難辦的是那些代表大陸各地區的中央民意代表。由於在共產黨統治下的大陸不可能進行這樣的選舉,這樣,代表大陸各地區的中央民意代表就無法經由正常的定期選舉而產生或替換。
解決辦法看來只有兩個:要麼,讓大陸地區的中央民代繼續行使職權,直到大陸地區也能實行自由選舉時為止;要麼,國會全面改選,全部由臺灣選民選舉產生。前一種辦法的好處是,它使得國會保持了包括大陸在內的全國代表性之外觀。其弊病是,大陸地區的中央民代因其不必改選而成了終身制,這如何算得上民主?反對派尤其不滿,因為在絕大部分中央民代無從改選因而不可替代的情況下,反對派只能爭奪那剩下來還不到三分之一的開放席位,即便全部拿下,也無足輕重。後一種辦法的好處是充分體現民主,但由此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一旦中華民國的國會完全是由臺灣地區的選民選舉產生,它憑什麼還自稱為包括大陸在內的全中國的代表呢?這樣的中華民國,若說它還是中國的中華民國就很勉強,它不是變成臺灣的中華民國了嗎?
平心而論,在國會全面改選問題上,兩派意見就其本身而言,各有各的正當理由。這就是臺灣民主化特有的兩難困境:要徹底實現民主化,勢必會影響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統,即它所堅持的全中國的代表性;要原封不動地維持中華民國政府是包括大陸在內的全中國的合法代表這一所謂法統,就勢必會妨礙臺灣自身的民主化。臺灣百分之百的民主化和原封不動的中華民國法統,兩者幾乎不可能兼得。
在臺灣,畢竟還是要求民主化的呼聲更強大也有更多的理由。李登輝的巨大功績就在於,他有力地推動臺灣實現了國會全面改選,以後又由總統從國民大會間接選舉改為直接選舉。1996年,臺灣進行了第一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為第一個直選總統。至此,臺灣的民主轉型便大功告成。
那麼,法統的問題呢?中華民國還是不是代表全中國的政府,抑或只是代表臺灣呢?於是,在臺灣有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叫「中華民國在臺灣」,後來寫成「中華民國(臺灣)」。現在,臺灣的藍綠兩黨都同意採用這種說法。
「中華民國(臺灣)」這種說法表明,在眼下的現實中,中華民國政府有效控制的範圍只限於臺灣地區(即臺澎金馬),而在理論上,中華民國仍然是指包括大陸在內的全部中國,中華民國憲法中的有關條文繼續保留下來並未作修正。按照新的解釋,憲法就是法統。既然憲法相關條文保持不變,因而中華民國的法統也就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