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獲得財富的基礎。(繪圖:志清/看中國)
智慧之於財富的重要性,可以從古諺中的「智慧即財富」的話中,得到印證,也可以從司馬遷所說的「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桓寬的「富在術數,不在身勞」等論斷中,得到啟發。絕大多數的思想家,在論及財富的問題時,總是規勸人們「見利思義」,「輕財重施」,「勤儉致富」。這些論述,所倡導的「合法致富」的觀點,至今仍對我們有教育作用。看看古訓,想想現時,確有助益。
【古訓1】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則旺。(《尚書•大禹謨》)
【今譯】勤儉治國,勤儉治家,國家和家庭就能富裕、興旺。
【古訓2】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禮記•大學》)
【今譯】做事勤快,開銷遲緩,那麼財物總會常常充裕。
【古訓3】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禮記•大學》)
【今譯】用非法手段獲得的財物,也會被別人用不正當的方式拿去。
【古訓4】不取於人,謂之富;不屈於人,謂之貴。(《孔叢子》)
【今譯】不取得別人的東西,就叫富有;不屈從於別人,就叫高貴。
【古訓5】不足生於無度。(《孔子家語•五刑解》)
【今譯】財富不足,是由於使用沒有節制。
【古訓6】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今譯】見到財貨時,應該想到正義。
見到財貨時,應該想到正義。(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訓7】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今譯】靠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富貴,我(孔子自稱)是絕對不乾的!
【古訓8】不義而疆,其斃甚速。(《左傳•昭公元年》)
【今譯】依靠不義的手段強盛起來的,其滅亡一定很迅速。
【古訓9】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盛德若無。(《大戴禮記•曾子立言》)
【今譯】聰明的商人總是把錢藏得很嚴密,好像身上不名一文;高尚的人總是很謙虛,不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
【古訓10】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荀子•儒效》)
【今譯】不學習,缺乏正義感,只求財富興隆,這是庸俗的人啊!
【古訓11】治國常富,亂國常貧。(《管子•治國》)
【今譯】安定的國家,總是富強的;紛亂不安的國家,人民總是貧困的。
【古訓12】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管子•形勢》)
【今譯】懶惰又奢侈,生活就會貧困;勤勞而節儉,生活就會富足。
勤勞而節儉,生活就會富足。(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訓13】家有不義之財,則傷本。(《戰國策•秦策》)
【今譯】家裡有不義之財,就會受到這財錢帶來的禍害。
【古訓14】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史記•貨殖列傳》)
【今譯】有才幹的人,會把壞車子修理好;沒本事的壞傢伙掌了權,會把國和家,都搞得土崩瓦解!
【古訓15】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害。(《淮南子•泰族訓》)
【今譯】愚蠢的人,總是被蠅頭小利迷住心竅,而忘記了大害。
【古訓16】智者不以利害義,聖人常思修。(《淮南子•人間訓》)
【今譯】聰明的人不會為了私利而害大義,高尚的人常想的是修養自己的品德。
【古訓17】 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漢•賈誼《論積貯疏》)
【今譯】使用物力沒有限度,就會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古訓18】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漢書•疏廣傳》)
【今譯】賢良的人,財產過多,就會使他的意志衰退;愚魯的人,財產過多,就會使他的過失增多。
做善事的人,不講名利;追逐名利的人,不做善事。(繪圖:志清/看中國)
【古訓19】智以啟財。(《武經七書•六韜》)
【今譯】智慧是獲得財富的基礎。
【古訓20】有財無義,恆家之殃。(《摯虞庫屋銘》)
【今譯】富有錢財而不講道義,必然會遭殃的。
【古訓21】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宋•林逋《省心錄》)
【今譯】做善事的人,不講名利;追逐名利的人,不做善事。
【古訓22】有財不濟交,非有財也;有位不能舉,非有位也。(《意林法訓》)
【今譯】有錢財而不願意周濟窮朋友,這不是有財;有地位而不舉薦賢人,就等於不在那個位子上。
【古訓23】損人利己一場空。(《西遊記》第十六回)
【今譯】凡以損害別人而謀私利的人,是最終撈不到好處的。
【古訓24】凡人壞品敗名,錢財占了八分。(《史典•願體集》)
【今譯】一個人品格墮落、名聲敗壞的主要原因,多半在於貪戀錢財。
【古訓25】「富不必驕,貧不必怨。要看到底,眼前不算。」(明•馮夢龍語)
【今譯】有銭的人,不要驕橫霸道;貧苦的人,也不必埋怨傷心。至於善惡報應,要看到底,眼前的現狀,還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