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節有了包粽子的習俗。(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是不到端午不收棉襖被,也就是說端午沒過就暑有可能天氣還是會變化的。過了端午也將進入酷暑夏日。而端午節日在中國就有好多個傳說如,愛國詩人屈原因受陷害被流放到邊境,又聽到楚王因沒聽他的諫言而被秦王所殺,十分難過,便抱著石頭跳入汨羅江。
當地的百姓被屈原的愛國情操所感動,於是就用竹葉包著糯米的飯糰投進江中給魚吃,希望魚不要吃屈原,後來世人便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也就是屈原投江的這一天,有了包粽子的習俗,也將這天稱為端午節,因為屈原是一個愛國詩人所以也稱為詩人節。相傳當時有人想要找尋屈原,所以就划著船在汨羅江上找,就演變成划龍舟的習俗了。
更在端午節這一天有多個習俗:
因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
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又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在臺灣民間就是包粽子、掛艾草、菖蒲、榕枝、划龍舟及配戴香包:
一、包粽子:
端午節即將到來,社區的媽媽們一起在包粽子。(攝影:心如)
臺灣粽子有粗分為北部粽和南部粽,簡單的說北部粽是用蒸的南部粽是用煮的,北部粽的葉子會使用棕黃色、有斑點的筍殼,製作方法則首先將米搭配醬料炒至半熟,接著將半熟的米包裹全熟的配料,徹底蒸熟。內容物通常為豬肉、豆乾、竹筍、蛋黃、香菇、蝦米等內餡,味道更香濃,米粒也較有咀嚼感。
而南部粽則使用竹麻葉做包裹,氣味較芳香,製作方法為純白糯米泡水,將生米包裹全熟的配料、包裹竹葉後用水煮熟,一般餡料為瘦肉、三層肉、香菇、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魷魚、蝦米等,用料變化較多,但口味較清淡。
二、划龍舟:
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在划龍舟愈來愈受重視之下,已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而觀賞龍舟競賽,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由於今年武漢疫情的影響,全臺取消划龍舟競賽。
三、掛艾草、菖蒲、榕枝: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攝影:心如)
通常將艾草、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
四、佩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便是香包。以前縫製香包是一項很重要的女紅,年輕的女孩子都要會縫。現在不論是商店或街上都能看到各種不同造型的香包在販賣,每逢端午,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位上選購各式香包,都令人愛不釋手。
在臺灣端午節這一天很多人會在正中午時立雞蛋及收集午時水。
端午節當天午時(11:00~13:00),從水龍頭丶飲水機所接的水,或是尋找自然湧出的山泉水效果更佳!具有很強的避邪丶除厄的效果。
據說午時水可以這樣用:
1丶端午當天收集的午時水,可於當日沖澡,或儲存在噴霧罐裡,日後每當感到運勢不順時,就噴在頭上與身上改運。
2丶可在當日午時(11:00~13:00),先準備一杯放涼的開水,再對一半煮沸的午時水,製作成改運的陰陽水飲用。
3丶將午時水噴灑或放置在居家四周,可以避邪化煞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