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以美國影評人凱尼斯柏格專文大篇幅介紹導演侯孝賢,標題稱侯孝賢為「台灣最偉大電影人」。(圖片來源: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提供/中央社尹俊傑上海攝)
紐約時報以美國影評人凱尼斯柏格專文大篇幅介紹導演侯孝賢,標題稱侯孝賢為「台灣最偉大電影人」,文章以「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帶領讀者認識獨特的侯式視覺美學。
這篇美東時間29日刊於紙本的文章指出,侯孝賢挑戰傳統電影敘事風格,作品奠基於動作、空間與時間,用畫面傳達劇情重要細節,且慣於切換場景,產生前後不連貫的時間敘事。角色在畫面中的站位與光線、景深,都占有舉足輕重地位。
紐約時報美東時間29日大篇幅介紹導演侯孝賢,以1980年代作品「童年往事」與「戀戀風塵」帶領讀者認識獨特的侯式視覺美學。(圖片來源:中央社/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凱尼斯柏格(Ben Kenigsberg)以侯孝賢向已故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電影「珈琲時光」為例寫道,侯孝賢鏡頭下的城市並非人們往來的地方,而是不斷失去聯繫、火車淡然駛過的所在。
資深華語電影研究專家葉月瑜曾說,侯孝賢將自身風格比作中國山水畫中的留白,用這項技法邀請觀眾進入他的電影世界,不用理解或推測因果關係,只要充分體驗就好。
侯孝賢備受國際影壇肯定,但很長一段時間不受美國片商青睞。有影迷嘲笑,侯孝賢作品可能太具挑戰性又缺乏商業色彩,以致美國片商無意引進。「千禧曼波」2003年在紐約放映後,侯孝賢作品才正式打開美國市場,2015年的「刺客聶隱娘」曾在全美50多家戲院上映。
如今,觀眾可透過亞馬遜(Amazon)影音平台Prime和蘋果公司(Apple)的iTunes欣賞主題圍繞青春與成長的「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認識侯孝賢打造的獨特視覺美學世界。
1985年上映的「童年往事」為侯孝賢自傳電影。電影一開始,導演就用畫外音強調影片主題,也就是自身童年回憶與對父親生前的印象。
1986年上映的「戀戀風塵」是從鄉村到城市的故事,部分取材自編劇吳念真的經歷。劇情描述一對住在九份山區的青梅竹馬,國中畢業後相繼到台北都會打拚,但隨著環境變化,兩人關係變得愈來愈脆弱。
凱尼斯柏格認為,長鏡頭、遠距觀察人物、強調氣氛,都是侯式視覺特有風格。
文中引述賓州蓋茨堡學院(Gettysburg College)教授烏登(James Udden)著作「無人海島:侯孝賢的電影」(No Man an Island: 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指出,侯孝賢運用長鏡頭源於1970至1980年代早期台灣影壇架設攝影機的偏好,並從中發展出充滿詩意的獨特敘事風格,觸動觀眾人心。
73歲的侯孝賢曾以「悲情城市」、「好男好女」、「刺客聶隱娘」3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並揚名國際影壇,「悲情城市」拿下1989年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戲夢人生」榮獲199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侯孝賢2015年憑藉「刺客聶隱娘」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之後未再推出執導作品。
責任編輯:一帆 来源:中央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