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地震、飢餓、戰亂頻頻不斷,而京城又開始流行瘟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翻開人類歷史,發現史料在記載了許多瘟疫、蝗災發生的同時,也記載了善感天地的故事。這種真實的事跡,充分證實重德向善能夠得到上蒼的眷顧與保護,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他們也能夠化險為夷。
人們都說「以史為鑒」。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史書中記載的明君聖帝的例子,看他們是如何對待上天降下的災禍的。然後再看求神和罪己詔失靈的例子。
唐太宗真誠自省 消禳蝗災
《貞觀政要》中就記載著一個關於唐太宗反躬自省、消禳蝗災的真實故事。
貞觀二年四月辛卯,京師大旱,蝗蟲大作,漫天的蝗蟲飛壓,農作物受到了很大損失。唐太宗心情非常沈重,看見遍野的蝗蟲,特意捉撿了幾隻很大個的,對著它們說:「民以食為天、以谷為命,你們卻吃盡了糧食,這會對天下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啊!」
「如果天下蒼生有什麼過錯的話,罪在朕躬一人啊,如果蝗蟲你們真的有靈性的話,你們儘管來吃我的心,而不要傷害百姓啊!」
說著,太宗就要把蝗蟲吞進肚子裡,好讓蝗蟲來吃自己的心。左右大臣趕緊阻攔,認為會得病。太宗說:「我希望將天下災禍轉移到我身上來,還怕什麼疫病呢?」說完,就把蝗蟲吞進了肚子裡。太宗仁心待民、罪責己過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很快,鋪天蓋地的蝗蟲大軍消失了,蝗災消除了。
後來,唐太宗對大臣說:「夫仁義之道,當思之在心,常令相繼,若斯須懈怠,去之已遠。猶如飲食資身,恆令腹飽,乃可存其性命。」就是說,仁義善良之心,一定要真心實意,時時在心,不要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就像吃飯一樣,只有每天持續不斷的糧食給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
北京發生地震 康熙反躬自省
清朝的康熙大帝在位時,有一年北京發生地震。
康熙對大臣說,朕自己缺失德行,政事方面有缺失,以至於上天地震示警。我惶恐不安,急切尋找導致災害的原因。是不是治民之官苛虐榨取百姓的錢財用來獻媚呢?大臣有沒有結黨營私任用私人呢?是不是領兵之官焚燒搶掠沒有禁止呢?是不是免除租稅和徭役沒有落到實處呢?問刑官處理訴訟有沒有冤枉百姓呢?是不是王公大臣不能管制屬下而導致他們欺凌百姓呢?有一種這類事,都足以導致災禍發生。重視朝廷根本法令而在小事上廉潔,政治清平而沒有冤案,希望能夠感通蒼天,止息消除災禍。因此,朕昭告公布自己內心所想,願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之。
以上兩個例子反映出,唐太宗、康熙大帝在天災面前能夠反躬自省、修身養德,以為天下百姓締造太平盛世。
崇禎皇帝求神 罪己詔因何失靈?
明朝末年,地震、飢餓、戰亂頻頻不斷。而京城又開始流行瘟疫。
這時京城正有一位有名的道人。崇禎皇帝急忙命道人建壇設醮,祈禳瘟疫,然而連日燒符唸咒,疫情卻沒有絲毫的減退。
崇禎皇帝已經發布過兩次罪己詔,面對不停出現的災難,他寫下了第三次罪己詔,「天災不斷出現,蝗旱頻仍,而貪官污吏一意搜刮,橫徵暴斂,不顧民生凋敝。」說到自己的「罪」時,只有一句空洞的話,「皆朕不德所致也」。
罪己詔頒布之後,要有實際的作為,具體內容是免除河南省失陷地區五年來的賦稅,但實際上這些地區早已為闖王李自成控制,根本就收不上錢糧。直隸各省賦稅免征二年。
國庫空虛,雪上加霜。這時桐城有一個叫蔣臣的秀才進京建言,印製紙鈔,發行國債,回收銀兩。然而,京城的商人們聽說朝廷要用紙幣換銀子,紛紛停業逃跑。有大臣勸諫這樣的方式不妥,然而崇禎皇帝早已聽不進去,執意推行,要求用嚴刑峻法來推廣。然而,最終紙幣一張也沒有發行出去。
對於一個又一個的災難,崇禎並沒有查找自己的問題,而是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明朝殺戮輔臣,只有四例,其中兩起都發生在崇禎時期,而且兩人都是首輔(宰相),計有二十多位大臣被直接殺害。
一邊向上天祈禱,一邊卻要搜括百姓,一邊下罪己詔,一邊卻不停地把錯誤嫁禍給大臣。這樣的做法怎麼能說是真心的懺悔和改過呢?自然也得不到上天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