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為福建省德化縣所產的瓷器,始於宋代,明代後得到很大發展,以白瓷塑佛像聞名,所塑之佛道人物,面相細緻,風格獨樹一幟。德化白瓷的瓷質為乳白色,潔白晶瑩,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稱為「牙白」。外銷歐洲後,十八世紀的法國人對這種來自東方的純白瓷器驚為天物,特意為它創造出一個專屬名稱「Blance de Chine」(中國白)。物隨情貴,他們認為德化白瓷是」中國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產品製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故有」象牙白」之美稱,在白瓷系列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夠行銷西方,它臨海的出產地起了重要作用。德化窯在今天的福建省德化縣,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東潮州齊名。其中心窯址位於福建中部戴雲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宋元時期,得風氣之先的福建泉州又率先開辦市舶司,海外貿易興起,德化窯在此期間得到迅速發展。那時,德化窯出產的大量白瓷銷往國際市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產品。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代,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一批瓷塑藝術大師,把德化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峰。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被稱為德化「瓷聖」何朝宗,他繼承吸收了木雕、石刻、泥塑等各種流派的創作手法,將雕塑藝術與優異的瓷質完美結合。他師古而不泥古,總結出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的八字技法,從而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的「何派藝術」。
何朝宗及其後「何派」之作,著意追求純樸典雅,洗鍊流暢,力求造型新穎,注重在神態個性上下功夫。首先,在風格上,何朝宗的佛教人物瓷塑,繼承了唐代造像豐腴之美和宋代典雅溫潤之風,浸沁於明代復古氛圍中,故而風格洗鍊,質樸典雅,溫潤內斂,不以裝飾繁縟為美,超塵絕俗,渾然天成,令人仰之彌高。
清代,最著名的「何派」傳人要數蘇學金(1869一1919),他是德化縣得中鄉寳美村人,名光銓,號蘊玉,是德化瓷雕近代史上著名藝術家。他首創捏塑瓷花盆景,所雕作品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其得意作品背部蓋有「蘊玉」或「蘇蘊玉」或「博及漁人」等印章。
此尊德化白瓷渡海觀音是蘇學金的代表作之一。相傳中國南海一帶曾瘟神作怪,疫疾虐行,民不聊生且民風愚劣,觀音菩薩決心到南海弘揚佛法,發下「常居南海願」,渡海後為一方百姓講經說法、大化天下,使那里民風大變,百姓安居樂業,過上了太平的生活。
此立像寬額豐頤,福耳垂掛,雙目微合,髮髻高盤,簪頭作如意雲形,法相慈悲,清雅靜穆。觀音上身袒胸飾蓮花瓔珞,寬袖長衣裙,肩披帔帛,手握經卷,足踏洶湧波濤。立像釉色呈象牙白,胎骨細膩厚重,瑩亮溫潤,整體線條飄逸柔美,衣褶自然流暢,動靜相兼,並鈐有方形陰文篆書「博及漁人」四字於像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