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考題項羽拿破崙論,考生作答考官捧腹大笑。(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科舉取士制度是我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制度。從隋煬帝創立進士科到光緒皇帝廢除科舉,這一制度存在了1300年之久。在清朝末年,朝廷認識到了中西方間的差距,決定先從文人思想開始進行變革。於是在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舉。
主考官為了迎合慈禧,特地在試卷中加了這麼一道試題:項羽拿破崙論。其實他本人對拿破崙也不是很瞭解,只是依稀聽同僚說起過,拿破崙是像項羽一樣的大英雄,最後也是功敗垂成。這道題完全是試水性質,至於考生能答成啥樣,完全靠個人的眼界。
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在看到這道題考題後也是傻眼了,苦思冥想項羽和「破輪」有啥關係?但古人畢竟是文科出身,很快便想出了破題點。只見一考生在試卷上寫到:「夫項羽力能拔山,豈一破輪而不能拿乎?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閱卷考官在看到這位考生的答案後,笑的肚子都痛了。原來此人並不知道「拿破崙」是個人,還是以為是要他們論述項羽拿「破輪」。所以他在文中說:「項羽力能拔山,豈會連一破輪都拿不起來?破輪自然會有人修理,又何必要項羽去拿呢?拿全輪都勝不了,更不用說拿破輪了。」
當然,除了這一說法外,故事還有一個版本。那就是:在民國初年,有一學堂招新生,為了考察學生知識的廣度,作文命題便是《項羽拿破崙論》。有一新生在見到考題後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後來突然頓悟,抬筆寫到:「夫項羽,乃拔山蓋世之雄,豈有一破侖而不能拿乎?非不能也,實不必也。彼破侖,為何物?其大幾許,其高若干?縱或擋道,烏騅但揚蹄,項羽即可過焉,何需下馬將其移開,而後再行?豈不多此一舉乎。基於上述,余以為:項羽不必拿破崙。」
在這裡,這位考生又從各個角度論證了,項羽不是不能拿「破輪」,而是不必拿「破輪」。之後他又質疑考官出題的荒誕,並做了一首打油詩諷刺考官。考官在看後也是哭笑不得。
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國大革命末期和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達到權力巔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國大革命末期和法國大革命戰爭中達到權力巔峰。
作為拿破崙一世,他在1804至1815年間在位,稱「法國人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後第二位享有此名號的法國皇帝。他推動司法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而這一法典也對世界範圍內的民法制訂產生重要的影響。
拿破崙最為人所知的功績是帶領法國對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謂的拿破崙戰爭。他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傳播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同時創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過去舊制度中的一些體制。
拿破崙在他所參加的這些戰爭中屢獲勝利,以少勝多的案例屢見不鮮,由此他也被認為是世界軍事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他的戰略也為全球的軍事學院所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