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韓劇「匹諾曹」劇照。(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4.記者培訓與新聞講解的啟示
宋車玉記者是典型的對新聞影響力追求過度的記者,為了高收視率,她不惜新聞造假,而這種造假,被她稱為對新聞事實「添加調料」。
宋車玉為各個媒體的記者舉行了一場主題為「事實和影響——MSC新聞收視率秘密」的演講會。作為新聞主播和新聞社會部的部長,宋車玉當著與會的各路記者毫不隱諱。
宋車玉認為,直述事實的新聞沒有什麼意思,「光用事實做出的報導,沒有什麼趣味。」
宋車玉還認為,為了吸引觀眾對新聞的關注,使用極端刺激性的言語、非常負面的用詞都是可以的,「大眾的秉性就是如此,比起稱讚別人,挑別人刺的話更讓人心裏痛快吧。」
「想要吸引住大眾的視線,就需要在新聞的事實上再加上影響性。」此處的「影響性」,是指除事實之外的「添加調料」。宋車玉說,只陳述事實的新聞是「平淡無奇,又毫無生趣」的。
「只要稍微轉換一下思路,就能做出更加有影響力的新聞。不僅能和其它電視臺做出差別,也能使新聞看上去像獨家。」「最近在製作新聞時,光靠事實上的材料是毫無勝算可言的,其中就需要添加一些調料,但也不能破壞了材料本身的味道,因為那就不是新聞了。」
但問題是,當在新聞事實中,添加了非事實的「調料」後,就已經改變了新聞的事實,就已經不再是最接近真相的報導了。
「最近是共鳴的時代,新聞也要牽引出這種共鳴的情緒,才能有勝算。」「在事實這一材料基礎上,加上影響這一調料,去製作新聞,就能夠製作出讓更多觀眾產生共鳴的那種新聞了。」
換而言之,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新聞也可以變味,可以去加工,這樣才能贏得大眾,這樣才能在媒體競爭中立足!但如果真是這樣,您還能相信所看到的新聞報導嗎?這又有何新聞信任度可言?
在演講會之後的問答環節中,出於良知,作為女兒的崔仁荷挑戰母親宋車玉做出了提問:「不知宋記者可曾過度追求影響力而忽視過事實呢?」
宋車玉回答:「沒有過。」
仁荷回覆說:「宋記者的回答沒能說服我,據我所知,您絕對做過那種事。13年前的奇浩尚事件,您還記得嗎?」
「當時你忽視奇浩尚也許已經殉職的可能性,最先把他報導成了一個拋下戰友逃命的無恥之徒,全國人民的怒火都扑向了奇浩尚的家人,因為你把對他家人的採訪剪輯得言辭激烈,最終是他的妻子被人孤立,連買菜都不敢。在全家人曾約好一起去看煙花表演的日子,她不得已做出了自殺的極端選擇。」
「這個事例告訴了我們只有影響卻沒有事實的新聞是多麼的危險!」
宋車玉答道:「那個事件並不是我個人的錯。一定要計較的話,只能怪那個患有匹諾曹的目擊證人看錯了人、並做了證,我只不過是相信了他的證詞。」
這個回答讓仁荷想起了自己在參加電視新聞記者辯論考試中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她引用了在那次考試中齊河明的回答作為答案:
「有個人曾經說過,人們都認為匹諾曹只會說真話,人們也都認為記者是只會傳達事實的。可是無論是匹諾曹還是記者都應該明白,人們會無條件相信他們所說的話,所以,他們應該明白自己所說的話比其他人的殺傷力更強。您錯就錯在並不懂得這一點!您的輕率,毀掉了一個家庭。所以,您也當然應該對這場悲劇負有責任。」
「13年前經歷了那樣的事,卻到現在還在說什麼影響力,看來宋記者您現在跟13年前一樣,還只是個記者垃圾而已。」
新聞收視率是一個象徵影響力的重要標誌,有的記者會因為這個目標而不擇手段,就像宋車玉記者那樣,在新聞中添加「調料」。而這個「調料」雖然能推動收視率,提高新聞影響力,卻在改變新聞事實!
再者,新聞報導怎麼可以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加工呢?以此為目的而製作的新聞又怎麼可能是真實、可信的呢?被人為改變和加工的新聞還能是真相嗎?這已經觸碰道德的底線了。通過刻意剪輯來突顯、轉變事件的焦點,激化民眾的情緒,這已經涉及道德和倫理了。
在一些新聞事實裡,加上「調料」,會弄得似是而非,真假難辨,混淆視聽,甚至完全改變原有的真相。但是就因為有一些新聞事實在裡面,因此更具有迷惑性、煽動性,更容易欺騙大眾。
拋棄新聞事實換來的新聞影響力是危險的!